《水调歌头》——苏轼笔下的月之传奇
当我们谈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朗上口的词句如清泉流淌。但你是否知道,《水调歌头》这一词牌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由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一词牌的起源与变迁。
《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中秋歌》等,其实,《水调歌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水调》。相传这是隋炀帝在开创大运河时自创的曲调,其声韵悲切动人。到了唐代,《水调》已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不仅可以单独作为曲乐演奏,也可填上词来演唱。众多唐代诗人为此曲调填写过五言或七言的歌词,这几乎是最早的按谱填词的曲调之一。
《水调》分为大曲和小曲。大曲有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多填入五言词,声韵婉转幽怨;后六叠为“入破”,多填七言词。这一曲调饱含深情,白居易曾为之动容:“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请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生断肠为何人?”可见这一曲调之伤感。
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水调》的曲调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凄凉悲切转变为昂扬豪放。这一过程中,宫廷乐师和民间歌者的创意融入其中,而苏舜钦和苏轼两位学士更是功不可没。北宋时,《水调歌头》作为词牌名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但真正让其名扬四海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这首词,无论是沉郁忧愤还是旷达豪迈,都成为了后人模仿的典范。自他之后,后都沿用了这一风格。而《水调歌头》这一词牌,也因其经典之作而广为人知。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词,仿佛就能看到那明月高悬、琼楼玉宇的壮丽景象,感受到那人间与月宫的微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