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气象自1961年起,每年3月23日定为气象工作宣传日,旨在提醒人们重视气候和环境变化。自古以来便十分重视气象观测,从舜禹时期开始就已有了风向的观测工具——相风乌。
关于风向的测量:
相风乌与候风旗是古人观测风向的重要工具。相风乌是一种乌鸦形状的风向器,而候风旗则是一种带有飘带的旗帜。在东汉时期,一种名叫“相风铜乌”的测风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准确地指示风向。而在西方,类似的测风装置“候风鸡”的发明时间则比晚了逾千年。“蛯”(hun)也是一种重要的测风工具,通过观察其动态,可以准确地预测风向的变化。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详细记载了这些测风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关于空气湿度的测量: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变化和动物行为来感知湿度的变化。例如琴弦的松弛度变化和蚂蚁的迁徙都能反映空气湿度的变化。西汉时期,“悬土炭”是一种流行的方法来测量空气湿度。通过悬挂在天平两端的不同物质对湿度的反应来判断湿度的变化。这种方法比达芬奇在15世纪设计的湿度计早了约千年。《淮南子》和《史记》等古籍中也详细记载了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应用。古代的测湿仪则是利用炭的吸湿性强的特点来工作的。
关于降水的测量:
古代人们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设计出了各种降水测量工具。例如天池盆、圆罂等都是用来收集雨水的容器,通过计算其容量可以得到准确的降水量。《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详细记录了这些降水测量方式的具体应用。到了明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标准的降水测量器,并统一了全国的雨量器标准。清朝时期更是将改进后的雨量器分发至地方各州县使用。至今仍然保存着清朝时期的雨量器,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关于节气的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