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在《杂说四》中发出过震撼人心的叹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才与机遇之间的永恒话题。尽管在唐朝,千里马可能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机会而黯然失色,甚至默默无闻地离世;但在今天,这个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多少才华横溢的人因为缺乏机遇而黯然失色,甚至被埋没在平凡的生活中?
当代社会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但我们却在以更加系统化的方式浪费人才。系统通过关键词筛选简历,算法决定谁能获得面试机会,标准化考试将人简化为分数。这些看似科学的现代选拔方式,实则过于简单粗暴,与韩愈笔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困境无异。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情况表现为:简历不够出色的人无缘展示,非名校毕业的人难以获得机会,不善自我营销的人默默无闻。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们正在批量制造“驯化的千里马”。教育体系教导人们如何成为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却忽视了那些真正独树一帜的天才。就像韩愈所说,“策不以其道”,“鸣不通其意”,“饲不尽其材”。当代社会用KPI衡量艺术家、作家的价值,用点击量评价思想家的贡献,用短期效益考核科学家。当所有人都被赶到同一条跑道上竞争时,谁还能想起千里马原本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我们需要重新构建现代伯乐的精神。真正的伯乐不在于掌握多少测评工具,而在于能否发现那些“才美不外见”的潜力,能否为非凡的人才创造非凡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伯乐——作为上司、老师、朋友或陌生人,去发现并培养那些可能被埋没的天才。只有这样,千里马才不会再次成为时代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