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是心境的写照。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心境。当他在异乡遇到重阳节,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种依恋家乡、亲人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十七岁少年的内心世界。那时的王维,涉世未深,对家乡的情感深入,难以割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维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送别》这首诗中,他表达了一种遗世独立的情感。诗中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时的王维,无论身处何地,都已遗世独立、以自己为中心。他关心远行人的归来,却不会当面过问。只是在人家走后,才会自问:“明年春天他是否会回来?”这种心境的变化,展现了一个历经风霜的人的态度。
杜甫的诗也体现了心境的变迁。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将家人安顿在鄜州羌村,自己则赴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滞留长安。在一夜望着圆月思念家人时,他写下了《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中,杜甫只用一联便写出了他的心境——孤独、痛苦、对家国的不舍。
杜甫的另一首诗《江南逢李龟年》也体现了心境的重要性。“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不同的时间背景决定了不同的心境解读。若是写于早年游历江南时,那只是一种飞扬跋扈、少年轻狂的心境;若是写于安史之乱后,那则是一段即使撕心裂肺也说不了的大悲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赋予了这短短二十八字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