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山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成语故事】名落孙山

【成语拼音】mng lu sn shn

【成语释义】孙山榜末落选,后来成为未能录取的象征。意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名字落在了孙山的后面。

【成语出处】源于宋代范公偁的《过庭录》。故事中吴人孙山是个滑稽才子,一次赴举考试,有同乡带着儿子随行。同乡的儿子未能,而孙山的名字却在榜尾。当被问及同乡儿子是否中榜时,孙山巧妙地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世根据这个故事提炼出成语“名落孙山”。

【成语用法】这个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常作谓语、定语、补语使用。近义词有“榜上无名”、“屡试不中”,反义词则是“名列前茅”、“金榜题名”。

【成语寓意】孙山的委婉回答既保全了同乡的面子,又传递了真实信息。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交流中有时需要委婉表达,避免直接触及敏感或尴尬的话题。通过暗示或隐喻,我们可以更舒适地传递信息。

【实际运用】

⒈在最后的口试中,他过于自信,甚至请考试签名留念,结果主考者愤怒地斥退了他,导致他名落孙山。出自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签字》。

⒉公孙策因多次考试未中,流落在大相国寺。出自清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第七回。

⒊“等到出榜时,他未能考上,心里非常懊恼。”出自清李宝嘉的《现形记》。

⒋“如果不幸未能考上,那将更加难堪。”出自清黄小配的《大马扁》第一回。

⒌今年高考,小明再次未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名落孙山。

【成语辨析】

名落孙山与屡试不中都有考试未中的含义。但名落孙山更侧重于指考试没有中榜,而屡试不中则强调多次考试都失败。两者都描述了考试的不顺利,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山什么什么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