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一轮明月贯穿始终,映照着古人与我们。月亮,这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承载着儿女生生不息的文化情感。无论是“今人不见古时月”,还是古人仰望的同一个月亮,都彰显着文化对月亮的深情厚意。
那轮明亮的月亮,自古以来便是诗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明代徐有贞在中秋时节吟咏道:“月到中秋偏皎洁。”月光皎洁如玉,让人心生欢喜。不论月相如何变化,“阴晴圆缺都休说”,我们珍视的是这美好的时节,期盼的是“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月亮之于儿女,具有非凡的意义。从月亮的圆缺联想到人生的离合,月亮成为了思乡、思亲、怀人之情的载体。如宋代何梦桂的《忆秦娥伤离别》中所言:“伤离别,江南雁断音书绝。”音信全无,唯有明月如昔,但今夜“月圆人缺”,怎能不让人痛彻心扉?
月亮也有其无私和永恒的特性。三五之夜的明月,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共享其光。这种无私的普照,给了佳节中离散的人们多少安慰。正如唐代曹松在《中秋对月》中所描述的那样:“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月无,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尽管人生短暂,但月亮的永恒更凸显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如何消解这种短暂带来的痛苦?如何将个体融入,走向永恒?张若虚用诗给出了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就能超越短暂,走向永恒。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月亮的诗篇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我们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之思、中秋之情如同这轮明月,永远照耀在我们的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