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晋西北,呼唤家禽家畜的方式十分独特。每当喂食猪时,婆姨们会发出“啰啰(luo luo)”或“唠唠(lao lao)”的声音。这是因为古代的猪被称为“猡”,其发音与“luo”相近,而猪在进食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声音。
呼唤牛时发出的“哞(mu xi)”声,是农人们对耕牛的独特称呼。由于牛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的地位重要,被视为家畜之首,因此主人对其十分尊敬。“哞”是牛叫的声音,而“兮”作为文言助词,有赞扬、尊崇、抒情之意。在古诗辞赋中,“兮”字经常可见,如《诗周南葛覃》中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呼唤耕牛时的“哞——兮”,既是对牛的尊称,也是希望它们听从指挥,辛勤工作。
“羔贴(o ti)”是呼唤羊羔和成年羊的特定声音。据《说文解字》,小羊称为“羔”,而大型羊则直接称羊。“贴”字有粘合、靠近之意。呼唤“羔贴——羔贴”,充满了亲切感,似乎是在呼唤小羊靠近主人,以便喂食或喂奶。
狗见到主人时,常常会摇尾巴表示亲昵,因此呼唤狗时发出的声音“吆吆”或“摇摇”,便是基于这种亲昵的表现而形成的独特口语。
而在晋西北,婆姨们喂鸡时发出的“咯咯(g g)”,则源于鸡本身的鸣。这种声音已经成为晋西北地区的习惯用语,如同艾芜在《端阳节》中所描述的那样,鸡群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咯——咯”的,然后跑进菜园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