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竖线”是一个象形字,其篆文形象表现为一根直立的棍状。在现代汉字中,“竖线”不再独立成字,而是作为其他汉字的组成部分之一,表示棍形符号。“竖线”也是汉字的一个笔画,称为竖(sh)。带有“竖线”笔画的汉字,如中、内、凸等,都被归类在“竖线”部。带有竖钩的字也归入“竖线”部,如“予”。
“中”也是一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形象如同一面直立的旗帜。隶变后的楷书写作“中”,“中”的本义为内、里,读作zhn。由此可以引申出中间、内心等含义。“中”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射中等意思。在汉字中,“中”还常常用来表示地理位置的中心,如居中。
而“国”字则是会意字,由口和戈组成,表示守卫国土的意思。在金文中,“或”与“国”的意义不分。经过隶变后的楷书写作“國”,后来简化为“国”。国除了表示封地之外,还与地域、疆域等概念相关。据高鸿灙《字例》所述,“或”字经过一系列演变,最终形成了“国”字。在这个过程中,“或”与“域”既是同义词也是古今词的关系。在古代,“大曰邦、小曰国”,古天子所居称为邦,诸侯王所居称为国。在宝鸡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记载有“”,指的是当时王朝的中心地带。古代一词的含义是仁所在之国,承天接地有神灵庇护的形象体现了人的善良、勤劳和勇敢等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