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之家深度解析】新一代上海大众斯柯达明锐,作为基于大众MQB平台打造的车型,其悬架结构相较老款车型有了显著的变革。后悬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那么在这款新明锐的底盘上,还有哪些改变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 对比车型介绍
本次我们选取的车型为新款明锐的2015款明锐1.6L自动逸俊版与老款的2009款明锐1.8TSI自动逸尊版进行对比分析。虽然两款车型在配置与动力环节存在差异,但这对我们研究其底盘结构的影响并未产生太大障碍。
● 前悬架结构分析:细节上的调整
新明锐的前悬架依然采用麦弗逊式结构,其结构简单、重量轻的优势使得它在各类车型中广泛应用。与前代车型相比,新明锐在前悬架的细节上进行了调整。例如,下控制臂采用了冲压成型技术,表面结构明显增强,提高了其整体结构强度。而老款车型则更多地依赖于材料本身来实现所需强度。两款车的减振器也有所不同,新明锐使用的是进口部件,而老款车型则是国产部件。
除此之外,新明锐的副车架结构依然是非全框式的,这种结构占用空间小、质量轻,但在结构刚性方面相对较弱。新旧两款车型在副车架与下控制臂的连接处有所变化,主要是由于衬套类型的改变。老款车型使用的是过滤细微振动能力更好的轴向减振液压衬套,而新明锐则采用了集成胶套的方式。
● 后悬架的变革:焦点所在
后悬架结构的改变无疑是新明锐底盘变化中的重头戏。新明锐将原先的多连杆式独立悬架改为扭转梁式非独立悬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乘坐舒适性。新明锐诞生于大众最新的MQB平台,具有装配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的潜力。未来是否会推出配备此悬架的车型尚不得而知。
● 其他细节变化
除了上述主要变化外,新明锐在制动卡钳、轮胎、车底隔音及保护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后制动卡钳位置的布置便于驻车电机的安装;更换了邓禄普品牌的轮胎;车底护板的设计也有所优化。
编辑
总体来看,新明锐的底盘在后悬架结构、前悬架的细节、车底护板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这些变化在日常驾驶中可能对乘坐舒适性产生一定影响,但在操控性方面仍能满足日常需求。这些变化旨在降造成本,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我们也期待在未来改款中能看到更多样化的悬架配置选择。(图/文:汽车之家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