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每日产生的巨大人类物量是如何处理的呢?
据相关统计,全国每年所产生的粪便量高达9.5亿吨。这些粪便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含有多种有害致病菌,必须得到妥善处理,否则将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环境。人类物中包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中通过消化道的病原微生物多达140种。这些病原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活时间不同,它们可以污染周围的水、土壤和空气。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或者吸入附着有致病菌的气溶胶来感染这些病菌,从而对健康造成危害。这些问题绝对不能忽视。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粪便处理也在不断发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新刚刚成立,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城镇粪便处理还处于较低水平。当时主要依赖人力背粪桶、人力车或兽力车来收集和运输粪便,然后简单处理后分配给农村作为肥料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六七十年代,情况有所改善。一些城市开始配备清运车辆,并建立无害化粪便处理工厂,但普及率仍然较低。到了十年代,城市开始普及水冲式厕所,取代了传统的旱厕,这得益于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铺设。如今,随着农村的进步,也开始建设公厕,并逐步淘汰旱厕。
当前,随着城镇管网的完善,粪便清运量逐年降低。国内主要的粪便处理方式是采用化粪池结合下水道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也就是所谓的二级处理工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投入少、易于维护。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首先进行固液分离,清除大量固体后,将剩余的粪液进行絮凝脱水。这些经过处理的粪渣被送往垃圾填埋场或有机肥生产厂家。剩下的滤清液与城市生活污水一起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虽然这种方法投入少、易于维护,但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且并非完全无害化处理。我国各大城市对于经过固液分离和絮凝脱水后的粪渣主要采用填埋方式处理。这种填埋方式不仅占用了垃圾填埋场有限的容积,还可能产生废气等二次污染物。如何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当前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并已纳入城市建设的重要议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