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皮蛋内部会有艺术品般的“松枝”图案,因此又被称作“松花蛋”。
在民间,有些消费者认为这是因为用“松枝烧成的灰”制作而成的,似乎这样的皮蛋更加“正宗”和“高档”。
关于“使用松枝烧成的灰来制作皮蛋会产生松花”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牵强的联想。实际上,松枝烧成灰后只剩下矿物质,与其他草木烧成的灰没有太大区别,不会因此形成“松枝”的形状。如果用银杏枝叶的灰制作,并不会出现扇子的花纹。
网上有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法:皮蛋中的蛋白含有一种蛋白质。当禽蛋放置时间较长时,部分蛋白质会分解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既能与酸性物质作用,又能与碱性物质作用。在制作松花蛋的过程中,人们会在泥巴中添加一些碱性的物质,如石灰、碳酸钾和碳酸钠等。这些碱性物质会通过蛋壳上的细孔与氨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盐。这些氨基酸盐不溶于蛋白,而是以一定的几何形状结晶出来,形成了美丽的松花。
这种说法虽然充满了科学名词,但仔细探究起来,仍然存在一些疑点。例如,碳酸钾、碳酸钠与石灰混合后,钙主要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难以进入蛋壳内部。而进去的钠和钾形成的盐类几乎都是易溶的,所以“氨基酸盐不溶于蛋白”的说法可能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强行解释”。
那么,松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这些松花是非金属纤维结晶,主要生长在皮蛋凝胶的表层,少部分在底层,而很少分布在凝胶的中间。他们对分离出来的松花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镁离子是松花晶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高达40.3%,而其他离子含量较低。因为镁离子主要存在于蛋壳和蛋黄中,它们与渗入的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这也验证了松花形成的原因。
那么,与镁离子反应生成的松花成分确实是氢氧化镁吗?对是否有害呢?实际上,氢氧化镁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对没有刺激性。进入胃后,因为胃液的强酸性,氢氧化镁会被中和成为可溶性的镁离子。镁离子能够被吸收进入血液。镁是必需的矿物质,是多种酶的激活剂。需要它来调节细胞内钾、钠的分布,维持骨骼生长和肌肉兴奋性。
松花蛋里的松花不仅美观,而且可食用,对健康并无害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