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太好玩了让人忘了回家

蜀汉后主刘禅究竟是个怎样的君主?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昏君的形象,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沉迷于酒中,疏远贤臣而使得小人得志。他是那个宁愿选择投降,也不愿让儿子冒险战斗,造成满城流血的阿斗。他还是那个“此间乐,不思蜀也”,并不以为耻的君主。

《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更多地体现了戏剧性和可读性,带有明显的感彩。实际上,刘禅被误解和抹黑了许多年。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是,他年纪轻轻,天资聪颖,仁爱有德。作为刘备非常信任的谋臣,诸葛亮与刘禅的接触交往自然很多,他的评价应当比其他人的更为中肯。

刘备希望自己苦心经营的蜀汉天地能够安稳祥和,民丰国强。他临终时对儿子刘禅的教导是希望他能够遍读经典、学习先贤。刘禅并没有忽视父亲的,他认真学习思考,让辅政的诸葛亮都感叹他的聪明和仁德。

形势对刘禅并不十分有利。他无法一统天下,只能偏安西南一隅。在诸葛亮辅佐的十二年时间里,刘禅努力与孙权修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发展地方经济,与曹魏的交手也有胜有负。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力量分化,刘禅独立,面临内忧外患的困扰。他成为蜀汉的皇帝。《三国演义》中说他溺于酒色,信用黄皓,但实际上他面临的是国库空虚,主动出兵几乎没有胜算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刘禅选择了请降,避免了一场可能使成都变成地狱的战争。

关于刘禅的“乐不思蜀”,可以看作是一种生存技巧。在司马昭的眼皮底下,如果他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选择苦中作乐,伪装快乐。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形象是虚构的,历史上的刘禅并非完全的昏君。他面临的困境和对手的强大使他无法展现其雄心壮志。与他的父亲刘备相比,刘禅可能缺少一份胆识,但在面对现实时,他做出了最符合实际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