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王安石创作了一首名为《残菊》的诗,开篇两句描述黄昏风雨后菊花凋零的场景:“黄昏风雨(瞑)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对诗中的“残菊飘零满地金”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菊花不会像其他春花一样凋零,于是对王安石提出了质疑。这场争论因此展开。这场菊落之争不仅仅是一场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更是宋代士人对于皓首穷经、引经据典的一种体现。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王安石引用的《楚辞》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一句上。学者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文献考证到实践操作,都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严格说来,王安石的诗句并没有错。南宋人史铸便在《百菊集谱》中列举了前人诗句来证明菊有落英。也有学者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菊花的花瓣在生长过程中也会有落英的现象。
这场争论不仅仅是一场文字游戏,更是一场关于宋代博物学的思考。传统博物学是关于自然与人文各类知识的总汇,其鲜明的人文与实用特征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博物学在宋代逐渐兴盛,涌现出了一大批学、动植物学和农学著作。像史正志的《史氏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等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也标志着传统博物学的兴盛。
菊落之争中的欧阳修和后来的士人们,通过对“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详细考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菊确实有落英,而“落英”指的是菊花的初始嫩芽或叶子。这一结论的得出,既是他们探求博物知识的方式变化的结果,也体现了传统科学的思想观念与西方自然科学的差异。古代儒者士子们探求博物知识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自然科学家了解自然物种性质的方法。他们不仅注重文献的考证,更注重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菊落之争是传统博物学的一次生动体现,也是宋代士人探求知识方式变化的一个缩影。这场争论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菊花有落英的事实,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科学思想与西方科学的差异,为我们重新理解传统科学、解答近代自然科学未能在兴起等问题提供了思考的角度。这场争论的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