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途灭虢成语解读
读音:ji t mi gu
释义:假,借也;途,道路之意;而虢,乃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此成语用来形容以借路为名义,实际上却了这个。
辨析:该成语的近义词为“假道灭虢”。
出处:《左传僖公二年》记载,晋国荀息请求借道于虞国以攻打虢国,而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56回中也提到了这个计策,称之为“假途灭虢之计”。
成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春秋初期,晋国为了拓展疆土,决定攻打虢国。但由于虞国位于虢国的北边,成为晋攻虢的必经之地,晋献公担心两国联合对抗,于是采用了大夫荀息的建议,先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再伺机消灭虞国。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荀息带着贵重的礼品去见虞公,请求借道。虞公因贪图礼物又被荀息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不仅答应了借道的要求,还自愿作为攻虢的先锋。同年夏天,晋虞联军攻下了虢国的重要城镇。,晋再次使用同样的计策向虞借道。
虞国的名士宫之奇明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向虞公说明虢、虞两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虢国,虞国也必定遭受灾难。但他的一番劝诫并未使虞公改变主意。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互相欺骗,坚决拒绝听取劝告。最终,在十月十七日,晋军虢都上阳,于十二月初一攻破了虢国。随后,晋军在虢国休整后,趁虞国不备发动,俘��P公并了虞国。这个故事反映了假途灭虢的计谋和历史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