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片布缝合的锁边针法

两片布缝合的锁边针法

点击上方蓝字“方志四川”进行关注!

珙县自古以来就因其卓越的自然环境而盛产竹子,竹编传统特别是竹编斗笠更是这里的独特文化特色。

制作珙县竹编斗笠,需要运用19种专业工具和经过81道精细工序。选材是第一步,根据各种竹子的特性,选用水竹、楠竹、桃竹等,使用篾刀经过十多道程序,把竹子剖成厚度均匀的“篾丝”。

接下来是编织环节,从斗笠的尖顶开始,像织布一样,经纬交织。主要运用“挑”和“压”两种技巧,编织出里外两层、细密有别的斗笠骨架。

随后,工艺师们会在里层骨架上贴上油纸,再铺上本地出产的宽大厚实的蔦叶,并附上棉纸,用外层骨架将它们压实。接着使用水竹或楠竹的篾丝进行缝合和锁边。工艺师们还会在斗笠上涂上胶水,贴上一张剪成圆锥形的白纸,让斗笠表面更加光滑平整。等胶水完全干透后,再用特制的平头木棍蘸上墨汁,为斗笠尖顶均匀涂色。这个墨黑的尖顶,已经成为了珙县斗笠的独特标志。

工艺师们会涂上本地的桐子油,并让斗笠在阳光下暴晒7天,这样一顶色泽鲜亮、工艺精湛的斗笠就完成了。

斗笠曾经在农村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戴斗笠和编斗笠的人越来越少,古代诗词中描述的“青箬笠,绿蓑衣”的景象也逐渐消失。在珙县的孝儿镇波浪村,罗祖书老人仍然坚守着手工编制斗笠的传统,并成为了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笠的传承人。

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由珙县县委史研究室(珙县地方志办公室)撰写。配图由“方志四川”提供,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时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投稿邮箱分别为:;;《巴蜀史志》。


两片布缝合的锁边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