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家的说法中,形容一个人学习不好或者脑子不太灵光,人们会用“木头疙瘩”这个词。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像木头一样毫无开窍,反应迟钝,学习困难。实际上木头疙瘩是有其实际用途的,并非一无是处。在冬季的农村,人们并没有闲着,强壮的劳动力们会去寻找并刨挖木头疙瘩,作为烧火做饭的柴火。
在山坡上或小河边,人们使用锯子将大树的树干锯掉,留下一个大的树根。这些树根深深地扎根在泥土中,盘根错节,要刨出来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刨挖木头疙瘩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劳动,有时候一个大的树根就能让人忙碌一整天,累得腰酸背痛,全身都不舒服。
为了刨出树根,人们使用各种工具,包括镢头、铁锨和砍刀。由于劳动时会出很多汗,农民们只能穿薄夹袄或单衣。树坑很小,施展不开腿脚,只能弯腰驼背地使劲。汗水不断地从脸上流下。
如果能够把一整棵树的树根刨挖回家,那就算是大功告成。这些树根是过年炖肉的火源,回家后需要再次用镢头将其劈成细条状的柴火。晒干后,这些柴火被码成一堆,因为木头疙瘩比树枝更耐烧,许多人会选用它作为木炭使用。
虽然老家现在已经普遍使用燃气,老家人也不再刨挖木头疙瘩了,但是用木头煮出来的饭菜香气依旧让人怀念。并不是所有先进的东西都是不使用化肥,不喷洒农,种植出的粮食更让人放心食用。如今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土地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土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遭受,令人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