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工程任务指挥部综合研判,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计划于五月末启动发射。作为我国首个专注于小行星探测的航天器,天问二号将执行一系列重要探测任务,包括伴飞小行星2016HO3、取样并返回地球,以及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伴飞探测。
那么,如何实现对小行星2016HO3的伴飞取样返回呢?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相较之下,小行星2016HO3即使距离地球最近时,也相当于地月距离的约四十倍,探测难度更大。但正因为小行星2016HO3的特殊地位,它被视为研究太阳系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拥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教授张晓天透露,天问二号探测器将一次性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的任务。首先进行伴飞,接着是接近附着并进行表面采样,最后脱离返回。这一过程充分依托了我们前期的技术积累。天问二号还具备稳定的着陆附着能力,为采样提供了更可靠的条件,可以采用机械臂钻取等方式进行采样。
关于主带彗星311P的探测,天问二号的总任务周期约为十年。在顺利完成小行星2016HO3的伴飞、取样并返回地球后,它将转向对主带彗星311P的探测。如何去探测主带彗星311P,以及探测的目标是什么?张晓天解释道,天问二号在完成返回舱分离后,将利用地球的引力弹弓效应飞向主彗星带311P。主彗星带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中,既有彗星的物质特征,又有小行星的轨道特性。对其探测有助于了解小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机制等。
小行星2016HO3被誉为地球的“神秘舞伴”。这颗小行星位于距离地球数百万至数千万公里的深空中,虽然并非地球天然卫星或典型的近地小行星,但其特殊的轨道参数使其几乎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这类小行星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宝贵“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有科学家推测,这颗直径约40至100米的可能是某次远古撞击事件的产物。首次发现这颗小行星的是夏威夷的泛星计划巡天望远镜于2016年。
而主带彗星311P则是人类确认的第七颗主带彗星。这颗彗星打破了天文学家的固有认知,因为它定居在小行星带内,这个区域过于靠近太阳,阳光辐射强烈,传统上认为难以保留水冰等挥发性物质。但主带彗星的存在挑战了这一认知。
即将发射的天问二号将开启我国行星探测工程的新阶段。作为我国行星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问二号不仅是对前期技术的验证和应用,更是为后续更远的探测任务如火星采样返回、木星和天王星的探测奠定基础。随着天问系列的持续推进,我们期待更多关于行星探测的重大任务上演。责任编者:张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