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荒莽的密林深谷到冬奥会的比赛地,延庆赛区的设计和建设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奇迹。作为延庆赛区总规划师兼设计联总设计师的李兴钢,是这一“奇迹”的最为重要的缔造者之一。他曾是2008年北京会主会场“”的设计者,此次接手延庆赛区的规划设计工作,难度更高。
李兴钢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时,详细描述了从一张白纸到精彩的画作的过程。他带领团队在这张白纸上,从无到有地,把脑海中的构想映现实。方案设计阶段、初步和深化设计阶段、施工配合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
尤其是高山滑雪中心和雪车雪橇中心的建设,遭遇了许多技术难题。李兴钢和团队根据现场的特殊地理条件,给出了应对方案。比如高山滑雪中心在海拔2198米的山顶施工条件艰苦,李兴钢团队通过减少山顶出发区的建筑规模,重新设计施工图等方式解决难题。雪车雪橇中心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李兴钢团队通过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利用自然地形、人工地形、遮阳篷、挡风背板等设施,既让赛道得到了气候保护,还带来了意外收获,被瓦片屋顶覆盖的曲折赛道远远看去,宛如壮美的雪上长龙。
在李兴钢看来,延庆赛区的设计并非刻意为之,外形设计自然需要处处关注美的存在。这样的美更像是从原有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来,与自然相融合。他特别注意用自然的材料,比如木瓦来覆盖屋顶,让赛场的建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在延庆赛区的建设过程中,还体现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比如为了保护山林环境中的动物族群,设计中专门留出了动物的迁徙通道。表土的剥离、储存、回铺等细节也体现了对于植物的细致保护。夜晚的灯光也尽可能地克制,保持整个赛区山林的静谧。整个延庆赛区的建设理念就是强调人工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交互和共生,创造一种人和自然相融共生的空间。
除了对于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李兴钢和团队的创新精神也体现在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都需要科技手段的辅助和支持。比如已经完成的北京市和科技部资助的两个重大的科研项目,每一个项目中都有若干课题的研发,这些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了延庆赛区的建设中。
经过重重艰辛与付出,延庆赛区最终惊艳亮相,得到了国际单项体育的专家和实地训练的各国运动员的好评。身为“双奥设计师”,李兴钢深感代表着最高标准、最苛刻的要求、最大的挑战。而两届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难度的进一步提升和时代脉搏的发展变迁。他以为代表的夏奥会场馆是宏大而彰显的,以延庆赛区为代表的冬奥会场馆则是低调而消隐的,这体现了时代状态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