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代历史虽短暂,但却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多种制度缔造者或完善者的角色。行政区划中的郡县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学界普遍认为,郡县制可能源于三晋地区(韩赵魏),并在秦代趋于成熟。一般认为在唐肃宗之后,郡县制就逐渐消失了。我们发现许多秦代的郡县名称仍被保留在当代地名中,比如九江郡、长沙郡、桂林郡等。那么,江苏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我们要关注的是江苏在秦代的行政区划。江苏在秦代分属多个郡,但具体说法并不统一。例如,关于苏北鲁南的薛郡、东海郡的建立时间,就有不同的观点。又如太湖平原属于会稽郡,但南京的归属也有争议,有的资料将其视为会稽郡的一部分,而另一些资料则将其与皖南组成鄣郡。江苏在秦代涉及的郡不会超出以下10个:东海郡、薛郡、郯郡、泗水郡、会稽郡、琅琊郡、鄣郡、九江郡、楚郡、砀郡。在这些郡中,只有“东海”还留在现有的江苏市县名称中。
一些权威资料显示,东海县得名并非因为“东临黄海”,这一解释并不符合命名法则。实际上,东海县是江苏唯一保留了秦代郡名的市县。历史上的连云港曾被称为“海州”和“东海”,秦代东海郡的郡治在山东郯城,后来因地名转移,后代的东海郡郡治成了海州。这种情况在其他郡县也有体现,如秦代九江郡的郡治在安徽寿县,现在的九江却位于江西。
除了县与县级市外,广陵、丹徒、淮阴三个区也保留了秦代县名。这些地名既是县的名称,也是扬州、淮安、镇别称以及区的称谓。这些地名与秦代的对应关系并非完全重合。例如,秦代的广陵县治并不在今天广陵区范围内;丹徒县治也不在现在的丹徒区;至于淮阴县,其治所与现在的淮阴区也不一致。部分学者以“晦陵丞印”为证据认为秦代泰州已存在海陵县,若此说法成立,海陵区则是又一个保留秦代县名的区。不过目前大部分资料认为海陵县源于汉代。
除了市县和区外,秦代的许多县名也成为了街道名称。例如下相县成为了宿迁市宿豫区的下相街道;丹阳县的名称虽然有所变化,但曲阿街道仍在丹阳主城区保留了下来;南京也有秣陵街道等。还有一些地名以隐晦的方式存在于现在的江苏地名中。比如南京的棠城社区与秦代棠邑县名称相似;连云港海州辖有朐阳街道与秦代朐县有关等。江苏还有一些市县名称来源于秦代非郡县地名如高邮和丰县也都有其独特的渊源。地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透过这些秦朝留下的地名我们可以窥见文化的一脉相承之处。文中内容同步刊发于“方志江苏”来源紫牛新闻作者黄浪先生为紫牛新闻开设专栏江南温故系列文章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后续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