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寅的朋友独自在苏州旅游,发微信告诉他正在考虑去吃同得兴面馆,但发现店面未开门。沈寅随即为他推荐附近的其他餐厅,并分享了他之前吃过的经历。
几年前的一个冬日,沈寅和三五好友包车前往苏州游玩。在朋友的规划下,他们品尝了当地的美食,游览了苏州博物馆,还吃了哑巴生煎和五卅酒家的晚餐。其中,“羊汤”被安排在晚餐前,一方面因为两家店都在十全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暖暖胃。
谈到羊肉汤,其实“暖胃”之类的说法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还是“馋”。因为一日游的时间紧张,想吃的又多,早中晚三顿不够,就安排下午茶和晚点心来弥补。苏州的藏书羊肉店非常多,沈寅的朋友指定了这家在十全街和凤凰街交界处的隐蔽巷子里的店。店很不起眼,是一个简易的民居。
先前他们站着等汤上来,一看汤端上来了,就立刻收拾塑料凳子聚拢在桌边。羊汤不像普通的羊汤,没有膻味。白色的汤汁也不觉得稠厚,反而散发出一种鲜甜带有奶味。其实上海也有藏书羊肉馆子,但主角是红烧羊肉面。大冬天的,吃上一块羊肉,从皮处一口咬下去,肥糯而充满弹性,皮之下的瘦实散发。
羊肉面当然是干挑好吃,羊肉脂肪,酱汁,拌在面上真是美味。沈寅曾工作的单位附近有一家藏书羊肉馆,中午常常去那边吃红烧羊肉面。那时的上海真好,午餐选择多,丰俭由人。他想起了跨年夜和朋友们在外滩看完烟花后,深夜找到一家藏书羊肉馆子吃的那一碗热腾腾的红烧羊肉面,那是多么温暖和欢喜的回忆啊。
当然藏书羊肉除了红烧白切做法也受欢迎。上海的羊肉有“北红南白”之分。黄浦江以北的地区因为明清时属于苏州府管辖,所以羊肉烧法和苏州一样属于“藏书羊肉”体系。而黄浦江以南的地区则一般白烧。
苏州的藏书羊肉名气很大。“藏书”之名出自西汉时期的故事。昆曲《烂柯山》里演绎了朱买臣的生活情境。朱买臣早年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即便在山上放羊也不忘读书。这个故事在昆曲中被演绎成另一种情境。而藏书羊肉的由来则是结合了几则典故及宋代的饮食风气形成的独特美味佳肴体系源于藏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明清时期当地百姓就有从事养羊烹羊的行当自南宋初年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调技艺并最终奠定了藏书羊肉的流行根基使其成为江南一带风靡的美食风味享誉海内外直到现在还广受食客赞誉并成为美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代表性典范体现江南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闪耀着历史文化光彩沈寅的一位朋友最近在苏州尝了羊肉汤却感觉不如记忆中的美味可能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以及食材本身的差异导致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