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高考攻关手》公众号,获取更多学习资料和备考技巧。
很多人在经历高,常常因逃离了数学的苦海而欢腾,如终于步入了历史学的殿堂。但当得知对方是数学老师时,许多人总会露出既崇拜又惊奇的神情,仿佛发现了宝藏。他们在谈论学习数学的经历时,常常表示数学是道难关,若不是因为数学拖了后腿,他们或许早已踏入211、985的校门。
许多人对数学心怀恐惧,认为学习数学的人必定拥有超常的头脑。但实际上,数学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商的高低,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本质化思维】
面对浩如烟海的数学题,单纯依靠题海战术很容易陷入迷茫。那些投入时间很多但成绩平平的学生,就是没有学会深入思考知识的本质。在数学的世界里,本质思维无处不在。例如,导数的本质是为了研究函数在某点的单调性,一次、二次、三次求导都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函数。再如,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对称性往往交织在一起,只要紧住对称性的核心,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多角度思维】
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寻找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梁,构建逻辑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尝试从条件和结论两个方向出发,向中间探索。观察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多角度思考的过程。我们需要思考:条件中包含了哪些数据?这些数量关系是什么?这些条件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些已知条件通常用于解决哪些问题?为了得到结论,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与题目已知条件有何差异?能否用图或符号表示已知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经验,更重要的是打破经验的束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直到找到已知条件与结论的必然联系。
三、【发散性思维】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好的题目与蘑菇相似,它们都是成串出现的。这意味着很多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衍生出多个问题。优秀的解题者不仅满足于解答一道题目,更乐于从一道题目出发,衍生出更多问题并尝试解答。高考题的命题者也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出题。如何创造一道数学题呢?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方法:改变条件法、特殊化法和类比法。通过改变题目条件、特殊化或类比,我们可以衍生出无数新的题目。例如,从长方体对角线的问题,我们可以衍生出平行六面体对角线的问题、球体表面积和体积的问题等。数学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精髓。数学知识虽然不常用,但数学思维却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各个阶段。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训练自己的思维。不注重思维的锻炼,做再多的题目也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