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钟是哪里的话啊?

文化之魂:昆明的语言与魅力

编者按:文化,无处不在。在的大地上,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四川、湖南,亦或是昆明的东寺街西寺巷,文化都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中得以体现。要弘扬文化自信,首先得对自身文化有深厚的认同与自信。身为昆明人,你又能说出怎样的昆明话呢?

让我们探寻昆明的语言之美。

最近上海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有关上海方言的篇目,这标志着对地方方言文化的重视。这也让我想起了昆明曾经的语言文化。在20世纪30年代,昆明还有《昆明乡土教材》,那时老师上课都是用昆明话。但可惜的是,“地方”后来逐渐遭到排斥和取消。

尽管在现代社会,普通话已成为全国通用语言,但我们不能忘记昆明的方言之美。昆明有许多语言学研究书籍,甚至有一本《昆明方言辞典》。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作家用晋宁一代的方言写小说,展现出独特的地方魅力。汉字典籍在被成千上万的方言所阅读,而昆明话则是其中的一种。汉字的统一性使得各地虽然发音不同,但依旧能够交流。我使用昆明话念诗,是因为我写作的语感源于昆明,源于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方言不仅是各个地区的交流障碍,更是区分各地的文化特色。到了陕北老农家,如果大爹说的也是电台里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失去一种真实的体验。同样的道理,城市建筑也应该尊重并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失去个性。

说起来,我发现昆明人在观念上瞧不起自己的家乡文化,以普通话说得标准为荣。但在身体上却离不开这里的四季美食和小吃。他们害怕被说普通话的熟人撞见自己吃碗豆花米线时的场景。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我们对文化的复杂情感和对身份认同的焦虑。

汉语昆明话从明朝开始发展起来后,一直保存着许多中原已经消失的古话。一个语言学专家曾对我说老昆明用的是《红楼梦》的语言。我想大概是因为昆明人不太读《红楼梦》吧。如今能说老昆明话的人越来越少,许多家长甚至禁止孩子说方言,这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和残酷。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地方语言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一个城市的繁荣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文化和精神的滋养才能保持其持久的魅力。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和灵魂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并自信地表达我们的文化让它成为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而不是被遗忘和取代的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