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舞的诗句到底藏在哪一首诗里啊?

胡腾舞的诗句到底藏在哪一首诗里啊?

徐蘅苹整理的文章《响山与胡人》

第XXX期

响山位于宣城县南五里处,这是《方舆胜览》中的记载。据《潜确居类书》描述,响山位于宣城县,面对鳌峰,两崖对峙,下视可见响潭,潭上有钓台。权德舆的《宣州响山新亭新营记》也描述了响山的自然景色,耸峙,苍翠欲滴,其南有响潭,清澈可鉴。

关于“胡”字,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代。在不同的语境和时代背景下,它可能指代不同的族群。在西汉时代,“胡”主要指匈奴,而在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则指的是北方到西方的游牧,如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到了隋唐时期,“胡”更多地指的是西域人。但过去的一些用法仍然存在,因此根据场合的不同,“胡”有时也指突厥、回鹘等。“胡”最广泛的概念应该是“外国”或“外族”。

白居易的《胡杨旋舞》描绘了被称为胡杨旋舞的女性舞者在鼓乐声中快速起舞,舞姿宛如雪花在空中飘摇,又像蓬草迎风飞舞。这些舞者来自康居(粟特地区),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东方。中唐诗人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也描述了石国(粟特地区)的胡儿跳舞的场景。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这些舞者中至少有一个人应该是白种人,而这个白种人来自凉州(现在的甘肃武威)。考虑到凉州是粟特人的大本营,基本可以确定这些舞者就是粟特人。日本中亚研究学者森安孝夫也指出,到的胡姬们多数来自操伊朗系统语言的地区,如索格底亚那(称粟特)、花刺子模等。所谓胡姬,就是指年轻的粟特女性。

李白与响山和胡人的关联是通过他的诗《九日登山》建立的。在这首诗中,李白描绘了与亲友登上响山的场景,其中也有“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的歌舞场景。李白的许多诗都描绘了他在有胡姬的酒肆饮酒的场景,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他对这些能歌善舞、有着异域情调的胡姬的喜爱可能也源于他的乡愁。他出生的碎叶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与胡姬的家乡粟特地区(索格底亚那)在语言风俗上应有所相近。

关于宣城是否有“胡风”和“胡人”,除了李白的诗可以提供证据外,清人王琦注的《九日登山》诗也说明了这一点。宣城在唐代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大都市,自然少不了流行的元素。如今,响山虽然已不再在城外而在城内了,但它依然是人们登高望远、怀古抒情、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李白看来,无论是响山还是敬亭山都是他游历足迹的见证,也是他与友人相聚欢饮的场所。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的描绘,李白将宣城的美景与自身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胡腾舞的诗句到底藏在哪一首诗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