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片:在狗血与小清新之间游走
作者:韩思琪
至今,今年院线所上映的国产青春片仿佛西西弗斯,不断重复着相同的任务:带来失望,继续上映。仿佛在这个循环中,影片的品质并未得到提升。《一周的朋友》作为最新上映的漫改电影,尽管在青春片赛道里获得了豆瓣4.8分的高分,但仍未能打破这个烂片循环。即使有着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IP加持的《暗恋橘生淮南》,也只获得了4.6分。往前追溯,还有4.5分的《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和仅得2.8分的《十年一品温如言》……
国产青春片市场,尽管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但仍有一种“确定性的确定性”:青春爱情故事永远有观众。即使在的影响下,青春爱情片的体量小而观众集中,仍让它在不确定的市场住了一丝“确定性”。对此,《一周的朋友》的导演林孝谦有着独到且精准的观察:青春片是一个小众题材,主要针对16-18岁的年轻人,票房占比大约在6%-10%左右。大部分国产青春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青春片,而是以青春作为开头,后面主要讲述角色成年后的失落、遗憾、重逢,更多地是对青春的缅怀,而非真实的青春呈现。
这种排片与上映的选择与的影响不无关系。青春爱情片的类型特点使其在时期仍能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那么,为什么观众会对青春爱情故事如此执着呢?这或许是因为在爱情神话越来越难以讲述的今天,人们仍然相信青春的美好和纯粹。观众在现实中可能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但在电影中,他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体验或缅怀一场年少时的心动。这种心动不是衡量利弊后的选择,而是纯粹、、美好的感情。
国产青春片的困境也在于如何在狗血与小清新之间找到平衡。《暗恋橘生淮南》作为八月长安同名小说的第三次影视改编,虽然在情节上有所创新,但仍然难以摆脱狗血元素的干扰。故事中的暗恋情感被描绘得过于诗意,而情节过于扁平化,导致三版改编都难以令人满意。电影版在后半部分将男女主角家仇的冲突作为主线展开,导致剧情急转直下,过于狗血化的情节让观众感到不适。同样,《一周的朋友》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原本小清新治愈风的校园纯情故事被改编成狗血虐心剧情,让观众无法买单。这些影片都试图在狗血与小清新之间寻找平衡,但却常常陷入定位的模糊与漂移。这种割裂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青春爱情片中。爱情+元素的公式虽然可以生产新的青春爱情故事,但如果缺乏合理的故事逻辑和情感铺垫,最终无法触达人心。这些国产青春片在追求市场认可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其故事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以期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