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表达了什么感情

失落表达了什么感情

大多数人都认为感性的人就是那种容易动情、对事物非常敏感的人。好比林黛玉,她在聚会上会深深感受到别离的伤感,看到落花就仿佛看见自己的孤单与凄凉,对别人的微妙行为也会过度解读,认为对方是在为难自己。感性的人往往内心消耗较大,经历更多痛苦。

有些人认为,如果自己能更加理性,就能减少这种痛苦。理性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受外界影响,不被情感冲昏头脑。通常我们觉得,理性越多的人,感性就越少,遭受的伤害自然也会减少。相反,感性越多的人,理性成分就越少,遭受的伤害也越多。

理性的行为很容易理解,那是基于我们的思想而做出的行动,这些行动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利益而避免伤害。如果我们足够理性,外界对我们的伤害自然会减少。当我们的行动以自我为中心时,意味着我们与外界是对立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虽然整个社会被理性主导,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却不多。

原因是我们都是充满情感的生物。我们拥有强烈的生命情感,当这些情感得不到满足时,我们难以感到幸福。理性只能保障我们的外在安全,却带不来内心的充实。生活不能仅靠理性,理性让我们生存,但情感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我们之所以认为感性会带来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感性也是源于思想。当我们看到落花,会联想到自己的飘零;看到成群结队的游客,会想到自己的孤独;看到朝气蓬勃的青年,会想到衰老的自己。这些伤感都源于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会感到失落、伤感。这种感性是后天思想引发的,并非真正的情感。

真正的生命情感源于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那种悲悯同情之心。当我们看到饥饿的儿童或遭遇灾难的人们时,这种同情心会自然涌现。这是我们人类特有的生命情感。

当我们的行动源于生命情感的反应时,我们的行动是纯粹的,没有动机和目的,也就不会有冲突。例如,当我们看到老人摔倒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出于本能的同情去扶助他。如果我们没有其它杂念,就会立即行动,整个过程是和谐安宁的。

当看到老人摔倒的那一刻,如果我们的思想出现疑虑,担心对方可能是碰瓷的或者会我们,那么我们可能会犹豫是否要帮助。这种思想让我们陷入内耗。只要思想出现,无论带来的是理性还是感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行动,必然会有冲突和痛苦的产生。只有当我们的行动源于人的本能生命情感的反应时,行动才会是安宁和谐的。源于我们情感反应的行动越多,我们的人生才会越幸福、越快乐。


失落表达了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