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
这些障碍可能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前途和生活。正如“木桶效应”所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自身是否存在限制自身发展的“短板”。
如果你是一个自卑的人,这种“心理障碍”会阻碍你在做任何事情时发挥应有的潜力,使你陷入“失败”的循环中。
认识并克服自身的“人性弱点”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哪些“人性弱点”会对我们产生较大影响呢?
其中,对人生感到无望的消极思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某些个体在面临困难时,容易采取消极的信念来看待事情,将困境视为自身命运的体现,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会遭遇失败。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会对人际交往和自我奋斗产生不良影响。它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思考极端化: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容易在好事发生时认为自己很厉害,一旦遇到挫折就认为人生无望,看不到世界存在的各种“灰色地带”。
2. 选择性过滤: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忽略那些有价值、值得肯定的部分。
3. 灾难化判定:一旦认定某件事不好,就会将后果想象得像灾难一样严重。
为了克服这种消极思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1. 用理性思维取代情感思维。当事情发生时,先用理性思考原因,再做出判断。
2. 转移注意力。当陷入消极思维时,尝试做一些让自己心情改变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3. 敢于走出消极思维的舒适区。尝试改变环境,寻找能够让自己感到轻松的地方。
嫉妒和猜疑也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嫉妒是因为自身不自信但又自尊心过强而产生的后果。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还会导致自己陷入不良心境的痛苦漩涡。为了防治嫉妒心理,我们需要认识到嫉妒的危害,开阔心胸,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猜疑则常常与嫉妒相互依存。有猜疑心理的人容易对他人失去信任,对事物产生过敏的反应。为了克服猜疑心理,我们需要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挖掘自身的优点来增强自信心,并勇于沟通以化解疑惑。
自傲的偏见心理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很多人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有一种“”的自信,即使道听途说也觉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偏见是以有限的或错误的认知为基础产生的极端看法。为了克服这种不良心理,我们需要避免先入为主和循环证实的影响,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偏见的影响,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