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

六祖千里迢迢前往东禅寺,向五祖学习佛法,然而初来乍到,他只能在寺后的槽厂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日,五祖召集所有弟子,要求每人创作一首偈子,以表达学习佛法的心得体会,作为一次特殊的“作业”。他承诺,将衣钵传给偈子创作得最好的弟子。

子商议后,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五祖的得意门生神秀。神秀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创作出一首偈子,题于墙壁上:

身如菩提树,心如台。时刻勤修持,尘埃不沾来。

五祖看到神秀的偈子后,嘱咐大家依此修行,于是整个都在传诵神秀的偈子。正在寺内干活的惠能听闻后,心生感触。他请求被人带到神秀的偈子前,请人帮忙,也在旁边题下一首偈子:

菩提本无形,亦非真。万物皆空幻,何处觅尘埃。

这首偈子就是六祖惠能所传颂的千古名句——无相偈。有人批评六祖此偈过于偏向空无之理,并未达到究竟之境。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惠能的这首无相偈,在其流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版本变化。

敦煌本中的记载稍有不同:

惠能题偈曰:

菩提本无树形显,亦无台基真。佛性常自清净在,何处寻得尘埃迹。

又有一偈:

心似菩提树显形,身如台基清。本来自清净,尘埃何能染其真。

再看惠昕本的记载:

惠能所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亦非台。本身无一物,尘埃何处来。

与契嵩本、宗宝本的内容基本一致。这些版本虽然文字表述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对比这些版本我们可以看出:敦煌本中的两首偈语更加平实朴素,不加修饰。其中第二首偈语的前两句几乎沿用了神秀的原话。而第一首偈中的“佛性常清净”与第二首偈中的“本清净”,都在强调自性的清净。这与“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教导一脉相承,意味着寻找本自清净的自性,“菩提本无树,亦非台”是对神秀偈语的一种深化。

而这首无相偈之所以能够千古传颂、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本来无一物”和“惹尘埃”的巧妙运用。“本来无一物”揭示了万物的空幻本质,“惹尘埃”则强调了尘埃的不存在性。南宗北宗之争的结果,使得这一偈语更加脍炙人口。惠昕等版本删除了敦煌本中的第二首偈语,更加突出了这首无相偈的独到之处。

从表面看,“本来无一物”似乎有执空之嫌,但若理解为自性之上本无一物,则与最初的“佛性常清净”并无矛盾。而且,“本来无一物”与“本无树”、“亦非台”的表述更加流畅自然,显示出独特的韵味。这一改动恰恰突显了惠昕等版本的价值所在。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