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

每到春夏交替之际,江南便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游客们的镜头总是对准那些青瓦白墙间的小桥流水人家。在江苏众多城市中,徐州却是个独特的存在。

徐州,古称彭城,华夏九州之一。素有“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六朝看南京,两汉看徐州”的美誉。这座城市周围百公里范围内,两汉遗迹众多,因此有着“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

徐州自古以来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人杰地灵之处。这里既有6000年文明史的一手揽住,又有如今云龙湖的阵阵荷风轻轻扬起。

即便黄河多次在此展现其威力,徐州依然稳稳地站在江苏西北的十字路口,不断人们对“江苏气质”的想象。

徐州多山,主城区周围分布着72个大小山头。这里的山虽不算高,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比如九里山见证了楚汉相争决胜之战的刀光剑影,子房山因张良以箫声退敌的典故而闻名,户部山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是我们了解明清建筑的重要史料。其中,状若游龙的云龙山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汇聚地。苏轼曾在此留下《放鹤亭记》,记录其云龙山的美丽景色。

元代词人萨都剌在《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中唱道:“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两汉繁华盛世自刘邦开始在徐州书写,无数风云人物也最终长眠于此。

徐州的汉文化遗址丰富,两汉墓葬群并不罕见。狮子山楚王陵、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龟山汉墓等都是夫妻合葬墓,其构造精密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展示了两汉时期的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市井风尚。

如果说徐州的山的文化显得肃穆,那么水的历史则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传奇色彩。京杭大运河在此连通苏、鲁、豫、皖、冀,使南北方的商品与文化在这里交汇,成就了徐州“五省通衢”的地位。而黄河带来的便利水运交通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水患。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明天启四年(1624),大水经年不退,直到明崇祯元年(1628)才在原址上重建新城,造就了徐州“城上城”的特点。

如今,曾经见证历史变迁的山川已平静。城中湖泊星罗棋布,云龙湖水光接天,潘安湖澄碧如眸。群山环抱,两河相拥的徐州,在一次次与自然的对弈中取得平衡。作为江苏最北部的城市,徐州骨子里永远藏着一种融通南北的豪迈气质。这里的方言硬朗,学会使用“管”字便能轻松与徐州交流。“管”字既是对某种能力的称赞,也能表达对话语的肯定,还是一种热情的应答词。徐州的美食也不同于淮扬菜的精细,早餐便吃得咸辣厚重。热情好客是徐州千年不变的乡风民俗,招待远方来的朋友少不了地锅鸡这道美食。徐州还是一座烧烤之城,“南北混血”的徐州让每一只本地小山羊都发挥出极致的美味。到了三伏天还会举办“伏羊节”,以羊肉食疗达到以热制热、排汗排毒的效果。除了能让天南地北的人找到音调、口味的最大公约数外,徐州的魅力仍不止于此。多数城市的湖泊只可远观而徐州云龙湖却开辟了一处免费的万人游泳场让市民共享山水绿意盎然之美路上偶尔可见的烟囱与厂房不断提醒着人们徐州作为老工业城市的骄傲。云龙山北麓的徐州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可供欣赏人们可以在这里回味历史与现实的重叠无论来自何方人们总能在徐州找到自处之地。茶馆中的徐州琴书将南方曲调的婉转灵秀与北方曲艺的粗犷完美结合而悠悠岁月中与自然不断搏斗的徐州人也形成了坚韧不拔、开放包容、重义守诺的人文素质。徐州的脾性早已超越地理分野同喝一声“快哉”便可期待彭城大地上最熨帖的相逢。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