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现象解读最新版

北部湾现象解读最新版

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广东省及华南多个沿海城市的海边涌现出大量球形棕囊藻,引发了赤潮现象。这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通常由于藻类及其他海洋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导致海水变色。

这种赤潮现象主要是由球形棕囊藻引起的,这是一种常见的藻种。此次赤潮的影响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达近一个月,包括深圳、广州、中山、珠海、阳江、广西北部湾以及海南等地均受到了影响。

最新的自然资源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赤潮的发生面积已经显著缩小。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预警中心)的罗军表示,广东省及华南地区的近期天气晴朗、日照充足、长时间无雨,这种天气条件极有利于赤潮的发生。

罗军指出,球形棕囊藻赤潮的持续时间通常在一周到几个月不等,目前此次赤潮的发生面积已经呈现减小趋势,预计不久将会消散。虽然当前是球形棕囊藻赤潮的高发季节,但在接下来的三到五月份,华南沿海将可能进入夜光藻赤潮的爆发高峰期。

此次球形棕囊藻赤潮虽然对没有直接危害,但却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影响。专家表示,球形棕囊藻的球体破碎后的物会附着在海洋生物的鳃等器官上,使其难以呼吸。大量藻类繁殖会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许多海洋生物因此无法生存。

球形棕囊藻细胞内含有溶血性毒素,会导致海洋生物中毒甚至死亡,而赤潮死亡后分解也会产生有害气体。公众应避免前往赤潮发生海域游玩、购买和食用相关海域的海产品。

由于球形棕囊藻体积较大,对取水安全也存在隐患。罗军表示,站会设置拦截网以阻止海洋生物进入取水口,但如果球形棕囊藻在区域大量,可能会堵塞这个拦截网。为此,他们已经针对球形棕囊藻对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


北部湾现象解读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