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我们再次深入探讨《说文解字》中的三个字:“刀”部下的三个汉字:“缶刂”、“㖾刂”以及“削”。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虽然这三个字都存在,“削”是唯一最常用的字。然而在这篇解说中,“削”的发音、意义及使用频率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三个汉字的来源和演变过程。首先让我们逐一深入探究这三个汉字的含义。
一、【缶刂】这个字的发音为f。《说文解字》解释说:“缶刂,刀握也。”也就是刀或弓的柄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刀把。古代文献中也有对这个字的解读,如徐锴在《说文系传》中解释道:“刀把。”《群经正字》指出,“缶刂”与弓把有相似的含义,因此在文字演变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弣字。今天,我们通常使用弣字来表示这两种工具的部分。除了本义之外,【缶刂】还被用来表示用刃掘取物。【缶刂】的小篆写法也颇具特色。
二、【㖾刂】的读音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刀剑之刃也。”意为刀剑的锋利部分。《集韵铎韵》中提到,【㖾刂】也可以从金,即写作“鍔”,意为刀剑的刃部。古代文献中关于磨刀或刀剑锋锐的描述,往往涉及到【㖾刂】这个词汇。【㖾刂】的小篆写法也颇具特色。
三、关于“削”字,它的发音较为复杂,主要有四种读法。《说文解字》中标注的读音为xu,本义是鞞也,也就是一种装刀剑的套子,后来写作“鞘”。读音为qio,表示削格,即用来施罗网的工具。第三,读音为xio,这个读音下的本义是“析也”,即分割的意思。在这个读音下,“削”字还有很多其他的用法,如削苹果、削弱、剥削等。还有一个较为罕见的读音sho,主要用于地名或通假为操舟的意思。“削”的小篆写法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