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鲸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广泛地游弋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其中,蓝鲸是体型最为庞大的,体长超过33米,重量更是达到170吨以上。
最近,的深海探索行动取得了重大发现。搭载着“深海勇士”深潜器的母船“探索一号”完成了2020年的首次科考任务,即TS16航次。令人振奋的是,科学家们在此次科考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生态现象——在南海1600米深处出现了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这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鲸落,是鲸死亡后沉入海底的一种生态现象。这一术语形象地描述了鲸在生命终结后,其遗骸在深海中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尽管深海如同荒漠,但鲸落就如同荒漠中的绿洲,为深海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的赵牧秋教授向科技日报记者详细描述了鲸落的四个阶段。鲸的尸体上会吸引大量鲨鱼、盲鳗和甲壳类生物前来觅食,这一过程可能持续4至24个月。随后,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会在此繁衍生息。接着,厌氧细菌会在鲸骨中分解脂类,产生硫化氢,而化能自养细菌则利用这些硫化氢获取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会形成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
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几百年时间,不仅改变了当地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还可能影响新物种的演化。科学家们在鲸落的鲸骨中发现了特殊的吃骨虫,它们只寄生在鲸骨中,并产生成千上万的幼虫在海洋中漂浮,寻找新的鲸落。
尽管科学家们对鲸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但发现的自然鲸落数量仍然非常有限,不超过50个。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鲸落的形成变得困难,海水深度和相关的物理环境对鲸落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鲸落的奥秘,一些科学家甚至采取“人造鲸落”的方式进行研究。
在此次科学家的发现中,约为3米长的鲸落被推测是齿鲸的尸体,可能是鸟嘴鲸。科学家们认为它具有长期的观测价值。并不是所有的鲸死亡都会形成鲸落,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鲸的数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自然鲸落的发现变得稀少。鲸落的发现还受到深潜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偶然性的影响。
尽管自然鲸落的发现如此稀少,但对于漆黑的深海而言,每一头鲸的逝去都如同一份极其贵重的礼物,滋养着深海的生态系统。一鲸落,万物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