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制度被誉为西方眼中的“第五大发明”。这一通过考试选拔的制度,起源汉朝,发展于明清时期。直到1905年,清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历经130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科举考试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以及数百万名举人。
走进南京的江南贡院,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的长廊,置身于科举博物馆之中,你才能真正领略到科举制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同时了解其存在的种种弊端。在这里,你能感受到1300年来科举制度的厚重历史和沉痛,仿佛看到历代学士们在文字路上历经的坎坷命运,感受到他们交织的奋斗历程,以及祖先们留下的苦难、坚韧与深远影响。
江南贡院,又被称为金陵贡院或建康贡院,始建于公元1169年,位于学宫东侧,是夫子庙地区的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为了乡试和会试的举办地,吸引了苏皖两省的举子前来应试。其中,令历代学子敬仰的“明远楼”是搏取功名的地方。
到了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虽然都城迁往北京,但南京仍是留都。由于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的士子日益增多,原有的考场显得狭小。于是,永乐皇帝下令改建了江南贡院。
贡院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对石狮子,门前有汉白玉砌成的两座碑坊,额上刻有曾国藩书写的“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八个字。大门正面是一面巨大的照壁,构造精致,气势宏伟。进入大门后,有碑亭和仪门,仪门分为五门,中门上方悬有康熙皇帝的御笔“大开文运”金字大匾。
经过历代的修缮和扩建,江南贡院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状态,拥有20644间考试号舍,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如今,它被改建为唯一一座以反映科举考试制度为主题的博物馆,成为中心、科举文化中心和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江南贡院无愧于古代的摇篮之称。在清朝时期,共举行了112科科考,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状元的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
清末考生所著的《实庵自传》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秦淮河水绿萌萌,游舫精致,沿岸店铺相连,青楼雕龙镂凤,而江南贡院门口则站满了考生。考官们满脸杀气地走来,他们的巡考严厉得如虎如牛……这里充满了紧张与期待,是许多人的梦想与现实的交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