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集:甲午元旦的诗韵
冯大同老先生深情朗诵的《甲午元旦》,来自清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孔尚任之笔。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305年前,山东曲阜孔氏家族欢庆春节的热闹场景。
龙先生提到,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孙,他的著名作品《桃花扇》流传至今。孔尚任在创作《甲午元旦》这首诗时,已经66岁,回到老家山东曲阜,享受天伦之乐。
听着和谈教授与新疆文化名人毕亚丁的解读,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稀疏的老者形象。孔尚任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颠”意为头,他感叹自己的白发日渐增多。大年三十的夜晚,他围炉守岁,饮酒宵夜,感慨万分。
毕亚丁先生详细解释了诗中的细节,“听烧爆竹童心在”描绘了孩子们放鞭炮的快乐场景,而“看换桃符老兴偏”则展现了老人对新年的期待和喜悦。鼓角声中,梅花增添了一部的韵味,天刚亮时,大家纷纷起床拜年,热闹非凡。
毕亚丁先生还介绍了人春节习俗的起源。对联这一传统习俗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他吟出了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在这之前,没有对联的习俗。
读完孔尚任的《甲午元旦》,让人深感不论年龄大小,都要珍惜时光,活出真实的自我。龙先生感慨,对于现代人来说,60岁是人生的新开始,我们应该像孔尚任那样,丢掉烦恼,迎接新的一年,过出全新的意义。
随着古诗的韵律,我们吟诵《甲午元旦》,重拾心情,走进春光的怀抱,迎接新的年景。让我们跟随孔尚任的诗笔,感受春节的氛围,找回那份童年的欢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