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化中的雅称与古籍守护人的探索
深入了解古代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古人在某些事物和行为上,常常采用一些富有雅致的称呼。例如在古代,吃饭被称为“用膳”,喝酒则称作“浅酌”或“畅饮”,上厕所则称之为“如厕”或“出恭”,而阅读他人作品则被誉为“拜读”。这种对事物和行为的雅称,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细致品味和尊重。
除了事物和行为,古人对人的年龄也有许多雅称。孩童时期被称作“总角之年”,男子二十岁时则是“弱冠之年”。人们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就是对成年男子不同年龄段的美称。
而对于女子,各个年龄段的雅称更是丰富多彩。比如我们常说的“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四岁少女的年纪。在古诗中,如唐代杜牧的《赠别》便描绘了女子在这一年龄段的娇羞与美好。女子满十五岁时,被称为“及笄之年”,意味着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
当女子到了十六岁时,雅称更是独特,如“二八年华”、“碧玉年华”以及“年华”等。南宋诗人陆游在《无题》一诗中提到的“”,指的就是年满十六岁的女子。那么,“”究竟是何意呢?
实际上,“”并非指通俗理解的“”。在古文中,“瓜”字可以分割为两个“八”字,因此十六岁的女子被称为“二八之年”或“之年”。这种解释可以在《通俗编妇女》中找到。也有人认为“之年”指的是女子见红的年龄,因此这个年龄段也可以是十三四岁或十六七岁。
在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对“”的解释,即将“”理解为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