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有趣俗话,它们开头常带着“俗话说得好”、“老话说”的韵味,难以追溯起源。其中,“鱼不蒜、肉不姜、牛不韭”这一句话在河南等地广为流传,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和场合,老人家常以此作为烹饪提醒。那么,这句话背后究竟蕴含了什么道理呢?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
关于俗话“鱼不蒜、肉不姜、牛不韭”,究竟是何意呢?
说到“鱼不蒜”,就是指在做鱼的时候不宜放大蒜。我们都知道,鱼肉本身带有腥味,煮熟后则转为鲜味,尤其是煮汤时,那奶白色的鱼汤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增。而大蒜的味道较为浓烈,如果加入,会鱼肉的鲜味,使得汤味变得奇怪,甚至可能带有烧心之感。但值得注意的是,鱼肉并非只有煮汤一种做法。例如,烤鱼中常常会搭配蒜泥,小火慢炖后,蒜味渗入鱼肉,别有一番风味。是否加蒜要看具体的烹饪方式。
再来说“肉不姜”,老一辈的人认为在烧猪肉时加入生姜会去掉肉的香味,让肉质口感变差,生姜的辣味也会使得猪肉变得辛辣。适量地加入生姜其实可以起到爆香的作用。在油热后,加入生姜和其他调料翻炒,能迅速激发出香味。在做红烧肉时,生姜与其他调料一同腌制,更能入味。只要不是整块放入,适当加些姜丝、姜片对猪肉并无影响。
最后是“牛不韭”。烧牛肉的过程耗时较长,而韭菜易熟。若两者同时烹饪,可能会导致韭菜已熟过度,而牛肉还未熟透。老一辈的人认为牛肉和韭菜都是滋补食物,一起食用容易上火,特别是对于年轻男性。但从实际烹饪角度来说,只要掌握好火候,两者并非不能同烹。
“鱼不蒜、肉不姜、牛不韭”这句话是老一辈人基于经验总结出来的烹饪智慧。而从现代饮食角度来看,这句话主要是提醒我们在烹饪时不要食材本身的味道。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进行调整,毕竟适合自己的口味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