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的早晨,冷风呼啸,你是否更加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冬季的被窝仿佛是幸福的源泉,让人心生向往。有些人不仅会赖床,甚至会进入所谓的“冬眠期”,总是感觉睡不醒。
冬季,由于气温降低,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液流动性变差,导致容易困倦。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的血压会相应上升,这是因为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血管收缩使得氧供应减少,人容易感到困倦。
除了生理原因,冬季的困倦还与我们体内的睡眠调节机制息息相关。人的睡眠和清醒受到昼夜节律(生物钟)和睡眠内稳态两套机制的调节。冬季,随着昼夜长短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白昼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人们自然会感到困意袭来。光照时长的减少导致褪黑素增多,甲状腺激素等减少,这些激素的变化也使人更容易昏昏欲睡。
有些人无论何时都显得困倦,这可能是患上了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SPS)。这是一种常见的节律障碍,患者的入睡和觉醒时间比社会常规作息时间延迟。他们的睡眠时相延迟连续超过2周,并持续1个月以上。一旦入睡,他们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仍然正常。这种病症与精神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冬季,季节感障碍的发病率较高。
季节感障碍也被称为“冬季抑郁症”,这种疾病在一年内特定的时间发生,过后一般会自行缓解,但冬季的发病率更高。患者症状包括容易悲伤、食欲增加、白天嗜睡等。如果感觉自己在冬季无法控制的悲伤、睡不醒,可能患上了“冬季抑郁症”。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出门锻炼,感受阳光和空气。
虽然被窝的温暖让人陶醉,但走出室外也许会带来新的体验。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冬季起床困难,我们都应该尽量调整自己,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让我们积极面对冬季的寒冷,迎接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