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数单位如“个、十、百、千、万、亿”等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经常用于描述我们的收入、消费和重大事件等。像每月工资几千、年均收入几万,购房百万甚至千万,还有王总的小目标等,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计数方式,我们对这些单位早已习以为常。
最近我偶然看到一段视频,揭示了这些计数单位背后更为深奥的世界。视频中提到,“亿”之后还有兆、京、垓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单位。“个”之前还有分、厘等更小的单位。这使我,决定去探究这一神秘的世界。
回到历史的长河,东汉的《数述记遗》、元代的《算学启蒙》等经典著作都对这一切有着详细的描述。甚至,根据《五经算术》的记载,黄帝就确立了数的记法和用法,分为十等。我不禁好奇,数千年前的人们,为何会研究出与日常生活似乎无关的内容?他们不是更应该关注生产发展、家园建设等重要事务吗?为何会研究出“数有十等”——兆、京、垓等这些单位?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将大小数拓展到了10128的范围,为我们揭示了如“恒河沙、阿僧祇、那由他”等单位的来源。这些单位与梵文有着密切的关联。仍然存在许多疑问,如“不可思议、无量、大数”这些单位为何会存在?既然已经到达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为何还要再延伸出更大的单位?大数之后是否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
大数可能并不是最大的单位。围棋的变化数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围棋的变化数约为10的172次方。而我们所熟知的大数单位仅代表10的72次方。这意味着在我们的计数单位体系之外,可能还存在着更为庞大的数字世界。
那么,我们的老祖宗们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呢?面对这些庞大的数字体系,我们是否给老祖宗丢人了呢?对于这些问题,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找到明确的答案,但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和奥秘,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