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春节》(增订版)何大齐 著,商务出版社出版
老北京过春节,是一年之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时间之长,活动内容之丰富,可谓独具特色。从腊月初八的喝腊八粥开始,年俗活动就接踵而至,如祭灶、办年货、除尘垢、贴春联、挂“福”字、做年菜、祭祖神、祈福贵、放鞭炮、驱邪祟、包饺子、团圆饭、压岁钱等等,这些习俗是老北京人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民风民俗的集中释放和展示。
人一向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了监督家人的日常行为,鼓励家人按照礼矩,就出现了灶王爷这个最容易产生家庭纠纷和口舌是非之地的神灵来监管婆媳、妯娌以及全家人。这种民风的仪式,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有着积极向善的意义。
全民的卫生日——二十四扫房子,无疑是有利于全民健康的。“尘”和“陈”同音,所以这项活动就有了“除旧迎新”的含义,寄托了人们把陈旧的运气、穷运、晦气统统赶出家门的美好愿望。
就像人们洗浴后要梳妆一样,扫净庭院后,自然就要装扮一下。首先要贴春联、挂“福”字,用大红纸写上“福”字贴在迎门的影壁或屋内的墙上、院子里的水缸上等等。传说怕火光,因为火光是红色的,所以红色就可以驱鬼。“福”字象征着来年的五福临门。这五福可以说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在春节欢乐的日子里,体现得更集中。还要买年画贴在屋里,年画的内容都有“福、禄、寿、喜”的寓意。
当节日的装饰布置和各种美食佳肴都准备停当后,三十晚上祭祖的时刻就到了。平日收藏起来的先祖画像、列祖列宗的木质牌位都被供奉在案上,供品丰盛,一家人按辈分顺序下跪磕头,气氛庄严肃穆。这些日常规矩,长幼有序、尊老敬祖的道德观,在春节阖家团聚的每一次欢乐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浸润教育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