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在医院体检还是就诊,血常规都是一项常见的检查项目。它不仅在血液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辅助判断多种疾病,如感染、贫血等。面对血常规报告中的众多指标,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但实际上,关注几个关键指标就能迅速把握重点。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中的一些重要元素。许书倩医师,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专家,为我们详细解读。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有助于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当血小板数值升高时,可能会增加血栓的风险。正常的血小板范围通常为(100-300)10⁹/L。如果数值持续超过这一水平并伴随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可能需要警惕感染或其他病理性因素。
白细胞是我们身体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体内时,白细胞能够迅速响应,包围并吞噬病菌。白细胞数值的增高可能是体内存在细菌感染的信号,而数值降低则可能意味着免疫力下降。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通过血液运送氧气,具有免疫功能。而血红蛋白的指标则主要用于判断我们是否有贫血症状。
除了这些主要指标,还有一些次要指标如淋巴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等,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判断。
面对血常规报告中的箭头标识,不必过于紧张。单一的指标异常可能并不代表严重的疾病。重要的是结合多个指标以及自身的症状,及时咨询医生。
在抽血前后,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体检前3至5天应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和饮酒,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抽血时放松心情,避免因为紧张导致血管收缩增加采血难度。采血后需要按压穿刺点3至5分钟以确保止血。
如果检测结果有异常,不要慌张,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对于住院患者,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可能需要多次抽血以排除试验误差、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在面对血常规报告时,建议优先关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等主要指标的变化,并了解次要指标的临床意义,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