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报道,陈静与叶真报道,上海,6月19日电: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德锦”号驳船在洋山深水港的盛东码头实现了重大突破。今日,它与巴拿马籍的“长顶”号集装箱货轮成功对接,完成了液态二氧化碳的船对船转驳作业。这一成功的操作得益于上海边检等口岸单位的全力支持和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顶”号货轮是全球首艘配备了碳捕集系统的集装箱货轮。去年,该船已经在洋山深水港成功完成了全球首创的全流程船舶碳捕集二氧化碳的船岸卸载作业。此次船对船回收作业的成功实践,不仅率先构建了“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船对船接卸再利用”的闭环生态模式,而且为国际航运减排提供了可复制的先进方案,展现了其在减排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在全球航运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背景下,碳捕集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为航运业脱碳提供了新的途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提高液态二氧化碳的转运效率和安全性,业界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而此次的船对船转驳技术显著提升了操作的灵活性,为大规模应用碳捕集技术清除了障碍。
在整个液态二氧化碳转驳作业过程中,上海边检总站洋山边检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作业船舶量身定制了全面的移民管理方案,包括外轮进港、船舶搭靠、回收作业以及外轮离港等全过程的服务保障。洋山边检站还通过网上窗口为“德锦”号驳船提供了便捷的搭靠外轮许可证办理服务,并为工程技术人员快速办理了上下外轮许可证。他们加强对口岸的巡检,确保了口岸作业的安全和有序。
在全球航运业朝着节能减排目标迈进的大背景下,除了传统的化石燃料船舶搭配碳捕集装置这一路径外,航运业正在经历一场绿色能源的变革。航运业正在加速布局各种绿色燃料,如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色甲醇以及绿氨等,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最近,由造船企业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新加坡籍集装箱船“达飞 圣日耳曼”轮的成功交付,不仅见证了造船业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进展,更标志着新能源船舶已经踏上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上海边检总站也积极为新船的试航和出境提供便捷的服务保障,为船东和船厂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