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琴乐演变之探讨一直是学术界的热议话题,关于其是在进步还是衰退的争议,涉及到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以及当前琴乐发展现状的理解。本文多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文章指出,自古以来,琴一直是知识分子必修的修养课程,不论帝王、后妃还是高僧、道士,皆以琴为修身养性的工具。这种琴文化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对琴乐的热爱与追求。
本文接着从审美理念的角度分析了明清琴乐的发展。它强调,琴乐审美理念的形成与儒道哲学紧密相连。早在魏晋时期,嵇康的《琴赋》就以儒道思想为基础,倡导追求“道”与“美”的传统结合。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禅宗理念的产生,以及传统的儒道思想,对艺术审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琴乐领域,其审美理念的发展既与整个艺术领域有相通之处,又有自身独特的晚成熟趋势。
文章还详细阐述了明清时期虞山派琴乐的发展及其审美理念的形成。虞山派注重琴乐的心理刻画,强调表现特定的艺术境界,捕捉和反映各种情感、思绪及其特有韵味。这一艺术观在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和庄臻凤的《琴声十六法》中得到了更为完整、集中的体现。
文章提出一些关于古琴发展的思考。古琴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面对商品经济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大影响,古琴需应对如何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色的挑战。真实保存各流派大师们的演奏技法、技巧和传统也是重要任务。文章认为,只有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古琴音乐才能拥有独特之处,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只有正确理解并欣赏自身传统,任何外来影响都会被传统所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反映时代艺术高度的作品才能代表琴乐发展的主流。这些作品包括新创作和对传统琴曲的继承与发展。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扬明清以来追求的意境、韵味等传统,以保持古琴音乐的特色并展示其独特魅力。只有真正了解和理解自身传统,古琴音乐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古琴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为我们欣赏和保护古琴艺术提供了重要指导。本文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明清琴乐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方向,以推动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