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最早竟不是由爱情而来(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

七夕最早竟不是由爱情而来(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

记得小时候过七夕,奶奶总让我跟着她对着月亮穿针线,说是能变巧手。那时候不懂啥意思,只知道隔壁王阿姨家女儿嫁得好,都说是因为她乞巧最灵。可现在满街七夕广告都是“买玫瑰送礼物”,我寻思老祖宗要是活到现在,肯定得气得把织布机掀了。

七夕最早竟不是由爱情而来(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

其实翻开古书就知道,最早的七夕根本不是啥爱情节日。秦朝的竹简上写着,有个叫牵牛的后生娶了织女,结果三天两头变心,最后被天帝拆了婚。这故事在汉朝被改成了“一年见一面”,文人墨客还拿它跟皇帝家的风月事挂钩。唐朝时大家倒是热闹得很,宫里搭楼台、摆果酒,可求的根本不是爱情,是让女红手艺变得更灵巧——那时候女人能织出会发光的布,比找个好婆家还管用。

七夕最早竟不是由爱情而来(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

到了宋朝更夸张,七月初七这天全城人都穿新衣,小姑娘对着月亮比赛穿针,谁穿得快谁就是天仙下凡。要我说这和情人节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完全是场大型技能比拼。但为啥现在大家非要把牛郎织女往爱情上靠呢?怕不是被古代诗人的“金风玉露”晃晕了头。

七夕最早竟不是由爱情而来(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

要说彻底变味得看这些年。商场里七夕促销比过年还热闹,直播带货主播喊着“不送玫瑰就是不爱我”,好像不花大钱就显得不够真诚。可翻翻史料,古代已婚夫妻过七夕时最讲究“乞情”和“乞子”,比如拿蜡捏小娃娃放进水里求子,或者对着月亮拜两下盼日子过和气。清朝有位叫孙采芙的才女,写诗说“一逢佳节一沾裳”,表达的其实是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担心。

现在年轻人一提七夕就烦,不是不想要浪漫,是受不了商家拿传统当幌子收智商税。我家楼上的李叔就说过,他跟老伴结婚三十年了,七夕从没买过花,每年就是晚上一起在阳台看星星,说说年轻时候的故事。这种简单的陪伴,反倒是那些满大街牵着手逛商场的小情侣学不会的。

七夕最早竟不是由爱情而来(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

前两天刷到非遗传承人教人做“乞巧针”,围观的人里十有八九是中年人。有个阿姨举着穿好的针骄傲地说:“我婆婆当年就这么教我的,现在给孙子们露一手。”要我说这才是七夕的正经玩法,何必非要套个情人节的壳子?

你看日本到现在还保留着七夕挂彩纸写心愿的习俗,但人家求的是学业进步、身体健康,没谁扯着嗓子喊“脱单”。我们这儿倒好,情人节卖巧克力的赚翻了,反倒是会纳鞋底、绣花的手艺眼瞅着要失传。

七夕最早竟不是由爱情而来(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

上个月和朋友去苏州老街,看见有家小店在教人织布,老板娘说报名的全是成年人,很多人学了一半感叹“终于知道奶奶为啥总说巧手养家”。这不比花两千块吃顿饭有意义多了?

总之七夕这事吧,甭管网上吵成啥样,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年轻夫妻可以学学古人,把手机放下,用织布机那种细致的心思,把日子过成能传承下去的老手艺。


七夕最早竟不是由爱情而来(老祖宗留下的本意就是让一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