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定论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盖棺定论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盖棺定论》这个词听起来挺严肃的,但背后其实蕴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简单来说,《盖棺定论》就是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在死后或结束后,根据其生平事迹、成就或影响,被后人做出的最终评价或判断。这个概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到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期许和评判,都离不开“盖棺定论”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我要选这个话题呢?因为我发现,我们很多人在做判断时,都容易陷入“盖棺定论”的思维模式。比如看到一个人成功,就认为他永远正确;看到一个人失败,就认定他一无是处。这种思维其实很危险,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复杂性和事物发展的多面性。所以今天,我就想从六个方面详细聊聊《盖棺定论》这个话题,看看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陷入这种思维陷阱。

一、《盖棺定论》的含义与历史渊源

说到《盖棺定论》,不得不提它的出处。这个词最早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盖棺论定”一词。司马迁在写完自己的自传时,感慨道:”盖棺论定,孰知我者?”意思是说,等到自己死后,才能被人真正评价。这个词后来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说的”盖棺定论”。

从历史角度看,《盖棺定论》其实反映了人类一种朴素的认知规律。古人由于寿命有限,很多历史人物在他们生前就难以被全面评价。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是伟大的功绩,但又是严重的过失。这些功过,直到几百年后,才被后人逐渐评价清楚。再比如孔子,他生前就很有争议,有人推崇,有人反对。直到《论语》等著作流传开来,他的思想才被更多人理解和认识。

《盖棺定论》这种思维模式,在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那就是”身后之名”。人特别讲究”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一个人的名声往往取决于他去世后的评价。这种思维其实有利有弊。好处是能激励人们做出更大的贡献,因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后人评价;坏处是容易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名声,甚至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

现代心理学对《盖棺定论》也有研究。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一书中指出,人们追求成就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评价。这种评价,在很多时候就是”盖棺定论”式的。麦克利兰也提醒说,过度的追求评价会让人产生焦虑,反而影响正常发挥。

二、《盖棺定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

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说是《盖棺定论》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每个朝代都有那么些争议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往往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话题。比如曹操,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就像过山车一样: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对他大加赞赏,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到了现代,他又被批为”白脸”。

这种评价的变迁,其实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不同需求。在三国乱世,人们需要的是能统一的英雄,所以曹操的军事才能被放大;而在和平年代,人们更看重道德品质,所以他的负面形象就凸显出来。这种变化,不是曹操真的变了,而是人们评价他的标准变了。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就提出过,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他说:”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以现代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这话非常有道理。比如我们今天批评秦始皇,但如果不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无法理解他的行为。在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的背景下,确实需要消除思想上的分歧,否则很难统一。

有趣的是,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在他们的故乡受到特别不同的对待。比如岳飞,在浙江杭州受到当地人的爱戴,但在河南汤阴却屡遭争议。这种”地方保护”式的评价,其实也反映了《盖棺定论》的复杂性——评价往往带有地域色彩和时代烙印。

三、《盖棺定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盖棺定论》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人说错话、做错事,往往会在网上被”盖棺定论”——被贴上”道德败坏”、”智商低”等标签,从此身败名裂。

这种网络的典型案例,就是一些明星的丑闻。比如某位明星被抓,即使后来被证明是冤枉的,但公众形象已经彻底崩塌。这种”一黑到底”的评价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盖棺定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就提到,人有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层层差别的。在网络时代,这种差序格局被放大了——一旦一个人被贴上负面标签,就会影响他所有的人际关系。

职场中的绩效考核,也是《盖棺定论》的一种体现。很多公司采用”末位淘汰制”,一旦一个员工被评价为”不称职”,就很难有机会翻身。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忽略了人的成长性。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就指出,评价员工要关注其潜力,而不是仅仅看过去的绩效。可惜,这种观点在实践中很难被接受,因为”盖棺定论”的思维太深入人心了。

教育领域也深受《盖棺定论》的影响。很多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被老师判定为”学习能力差”,从此失去信心。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出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概念,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培养成长型思维来避免《盖棺定论》的思维陷阱。德韦克指出,”智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这句话给了无数被”盖棺定论”的人希望。

有趣的是,《盖棺定论》在艺术领域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很多艺术家生前不被理解,死后才被奉为大师。梵高就是个典型例子,他生前只能靠弟弟接济,死后才被广泛认可。这种”死后成名”的现象,其实是对《盖棺定论》的一种讽刺——有时候,评价一个人需要时间,需要更多元的视角。

四、《盖棺定论》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盖棺定论》的思维模式,不仅影响我们对别人的评价,也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很多人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不行”,从此自暴自弃;也有很多人因为一次成功,就认为自己”永远正确”,从此固步自封。

这种自我评价的陷阱,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性偏见”。我们倾向于寻找那些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反对我们观点的信息。比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他可能会想”我就是学不好数学”,从而忽略了其实他只是这次没复习好。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盖棺定论》。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自我效能》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自我效能”的影响——我们相信自己能做到的程度。如果一个人经常被”盖棺定论”,认为自己”不行”,他的自我效能就会很低,最终真的做不到。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跳出《盖棺定论》的思维,相信自己有成长的空间,他的自我效能就会提高,最终也能取得成功。

自我评价的另一个陷阱,就是”完美”。很多人害怕失败,因为害怕被”盖棺定论”为”失败者”。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就提到,他年轻时也是一个完美者,害怕失败,所以总是选择最安全的道路。后来他意识到,这种思维其实阻碍了他的成长,于是开始尝试那些可能失败的事情,结果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有趣的是,《盖棺定论》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在不同文化中表现不同。在集体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外界的评价;而在个人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自我评价。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文化模式》中就指出,不同文化对”自我”的概念不同,这会影响人们如何接受评价。在集体文化中,我们更强调”人无完人”,所以对《盖棺定论》的接受度更高;而在西方文化中,我们更强调”人人均可完美”,所以对《盖棺定论》的警惕性更高。

五、《盖棺定论》与认知偏差的关系

《盖棺定论》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认知心理学发现


盖棺定论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