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色如水:苏轼与承天寺的难忘之夜
话说在北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多了这年我四十五岁,正是人生中最艰难也最富灵感的时期那天晚上,我喝了几杯小酒,醉意朦胧中,突然起了去承天寺看看月色的念头
承天寺是当时黄州的一座小寺,不大但很清幽主人张怀民也是被贬之人,我们算是“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天晚上,月光特别明亮,照得整个承天寺像用水洗过一样清澈我赤着脚,穿着粗布衣服,在月光下漫步,看着水洼里的月亮,感觉像是把整个宇宙都装进了眼睛里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其实就记录了那个夜晚的所见所想文章里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短短几句话,却道出了人生最真切的感受
二、月光下的哲学:从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
那个夜晚的承天寺之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散步月光如水,竹影婆娑,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的倾轧,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我和张怀民两个“闲人”的宁静对话
苏轼一生坎坷,但他在逆境中总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他在《赤壁赋》中也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从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哲学,正是他在承天寺夜游时最真实的写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接触大自然能够显著改善人的情绪状态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仅仅是看到绿色植物就能降低压力水平,提高创造力苏轼在贬谪期间,经常到黄州城外的东坡开荒种地,后来还亲自设计了”雪堂”和”雪堂前轩”等建筑,这些都是他在逆境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方式
我特别欣赏苏轼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他在《定》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正是他在承天寺夜游时所体验到的
三、光影的艺术: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
承天寺的月夜漫步,其实也是一次对光影艺术的欣赏古典园林讲究”借景”,而月光下的承天寺正是这种艺术手法的完现水洼里的月亮、竹柏的影子,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古典园林的光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园冶》中,计成就专门论述了园林中的光影运用:”池水如天,光照水影,竹影扫阶,月移花影”承天寺的月夜景色,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实践
现代园林设计仍然借鉴着这种传统智慧日本著名园林设计师小川治兵卫就曾说过:”日本园林的精髓在于创造一个能够让人沉思冥想的场所”他在设计京都的龙安寺石庭时,就充分考虑了光影的变化,使得整个石庭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意境
我在黄州期间,还亲自参与了一些园林建设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在东坡建造了一座小亭子,亭子的设计就特别注重月光下的效果夜晚月光透过竹叶洒在亭子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美得让人窒息这种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描述的意境
四、贬谪的诗意:逆境中的人生升华
苏轼的贬谪生涯,常常被视为他人生的低谷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之一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苏轼的足迹遍布南方,而每一次贬谪,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正是这样一位英雄他在《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经历风雨后的平静,正是他在贬谪中实现人生升华的体现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指的是人们在经历重大创伤后所获得的心理成长苏轼的贬谪经历,无疑是他人生最大的创伤,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创作出了许多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作品
我在研究苏轼生平时发现,他在贬谪期间写下的许多作品,都蕴深刻的人生智慧比如他在《赤壁赋》中思考宇宙人生的无常,在《定》中探讨人生的意义,这些思考都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没有贬谪的苦难,就没有苏轼的伟大
五、月光下的友谊:知己间的灵魂共鸣
承天寺夜游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苏轼和张怀民之间的友谊他们都是被贬之人,在上失意,但在精神上却是相互支持的朋友这种友谊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得到了完现:”相与步于中庭”,简单几个字,就勾勒出两位知己在月光下漫步的温馨画面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的苏轼和张怀民之间的友谊,正是这种理想的体现他们不需要多说话,只需要在月光下并肩漫步,就能感受到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我在黄州期间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饮酒赋诗,讨论人生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位朋友在东坡赏月,谈到人生际遇时,大家都感慨万千那种感觉就像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时一样,虽然身处逆境,但心灵却是相通的
现代社交心理学研究表明,深层次的友谊能够显著提升人的幸福感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拥有高质量友谊的人比没有友谊的人平均寿命长7.5年苏轼和张怀民之间的友谊,无疑是他能够度过贬谪生涯的重要精神支柱
六、永恒的月光:跨越时空的精神之光
《记承天寺夜游》虽然是一篇短文,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却穿越时空,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苏轼在文中写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闲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生命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时体验到的,正是那种超越痛苦和无聊的宁静状态这种状态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现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供了一种应对之道——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在闲适中体会生命的意义这种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在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时常常感到,苏轼就像一位精神导师,用他的人生经验和文学才华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内心的光明;即使在最困顿的处境中,也要寻找生活的诗意
相关问题的解答
如何像苏轼一样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诗意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展现出的那种在逆境中寻找生活诗意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可以学习和培养的生活智慧我们需要认识到逆境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最美好的东西是免费的,比如快乐和宁静”而快乐和宁静往往是在逆境中培养出来的
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练习”心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忘记时间和自我的一种状态苏轼在贬谪期间,通过写作、园林设计、等活动,就经常体验到这种”心流”状态
我特别推荐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每天花15分钟观察自然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