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巧成拙的智慧:原来过度努力反而会搞砸事情,揭秘生活小故事里的大学问

第一章 努力的边界在哪里

说起努力,我真是有一肚子话要说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真是把”拼命三郎”这四个字刻在脑子里了那时候工作,别人加班到十点,我就要熬到十二点;别人休息,我就去学新技能结果呢刚开始确实混得风生水起,老板也赏识,同事也羡慕但时间一长,我发现不对劲了——我累是真累,但效率却越来越低,错误反而越来越多这就像跑马拉松,刚开始拼得飞快,结果没跑几圈就抽筋了

我有个哥们儿,做设计的,为了一个项目,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睛熬得通红,作品却越来越糟糕客户都直接跟他反映:”你画的东西,我怎么看不懂啊”最后这个项目硬生生拖了三个月才完成,质量还差强人意他后来跟我说:”我以前觉得越累越能做出好东西,现在才知道,脑子不清醒的时候,画出来的都是垃圾”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对困难的过度反应”咱们人常说”过犹不及”,这话说得太对了就像烧水,烧到100度就开了,再烧下去水就开了,变成水蒸气了努力也一样,恰到好处的时候最有效,太过了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观察过很多成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知道什么时候该努力,什么时候该停下来比如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他从不参加各种行业会议,也不整天刷数据,但他做决策的准确率极高后来我才知道,他每年有三个月时间完全脱离工作,用来思考、观察和放松他说:”脑子需要充电,不是越用越亮,而是用完了要休息”这话真是点醒了我

第二章 模糊的界限:为什么我们总在”过度努力”

咱们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明明知道应该休息,但就是停不下来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几个原因

咱们这个时代太强调”奋斗”了从媒体到教育,到处都在宣扬”成功人士都是拼命的”,好像不加班、不熬夜就是不上进我最近看了一个报道,说程序员平均工作时长全球第一,但创新效率却排不上号这不就是典型的”过度努力”吗咱们拼命写代码,结果写出来的都是重复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创新

咱们容易陷入”沉没成本”的陷阱比如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时间精力,现在放弃不划算,不如继续硬撑我有个表妹考研,考了三年,前两年成绩都不理想后来我问她为什么还不放弃,她说:”已经准备了这么久,如果现在放弃,之前的一切不是都白费了吗”结果第三年她还是没考上,而且因为压力太大,身体也垮了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效应

再比如,咱们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我有个朋友,学设计的,总觉得自己天赋异禀,为了一个海报设计,连续一周只睡四五个小时,结果设计出来的东西,客户看了直摇头:”你到底在干嘛”后来他才知道,他自认为的”创意”,在专业人士看来就是”幼稚”心理学家本杰明·里贝特的研究表明,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当我们对自己有强烈信念的时候

咱们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看到同事都在加班,自己不加班就觉得自己”不够努力”;看到别人都在考证,自己不考就觉得自己”落后了”这种”压力”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过度努力”的怪圈

第三章 一个真实的故事:当”过度努力”毁掉一切

我最近遇到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一个姑娘叫小林,名牌大学毕业,进了一家投行刚进去那半年,她简直是个”拼命三郎”,每天最早到最晚走,周末也基本泡在公司结果呢因为长期睡眠不足,她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还频繁地出现认知障碍,有时候连简单的邮件都看不懂最让人惋惜的是,因为精神状态太差,她犯了好几个低级错误,导致几个重要的项目差点黄了

小林后来跟我吐槽:”我以前觉得越努力越能成功,现在才知道,我把自己逼疯了”她后来主动申请调到部门里相对清闲的岗位,虽然薪水少了点,但她整个人都轻松了她说:”我现在明白了,工作是为了生活,不是生活本身”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一个观点:”在竞争激烈的领域,过度努力往往是一种无效的竞争策略”就像小林所在的投行,大家都在拼命加班,结果谁也没赢,反而都把自己了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本来是比耐力,结果变成比谁先抽筋

小林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过度努力”的代价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失控,甚至增加患癌风险睡眠会的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都会增加咱们可别小看这些”小毛病”,它们积累起来,就是一场灾难

第四章 如何避免”过度努力”的陷阱

既然”过度努力”这么可怕,那咱们该怎么办呢其实也不难,关键是要掌握几个技巧

要学会”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拼命地工作”我最近学到一个方法,叫”番茄工作法”,就是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每四个”番茄钟”后休息15-30分钟我发现用这个方法工作,效率比以前高多了,而且不容易累这个方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的,他发现这样工作的人,长期来看表现更好

要学会识别”无效努力”我有个朋友,做销售的,每天打电话几百个,但业绩平平后来他请了一个销售教练,教练发现他打电话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念稿子,根本不跟客户交流后来他改进了方法,虽然每天打电话少了,但业绩反而翻了一番这说明,不是努力越多越好,而是要努力对的地方

再比如,要学会”延迟满足”看到别人都在加班,自己想休息,就告诉自己:”再等等,等完成了这个阶段再说”我有个表哥,以前是个”工作狂”,后来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下班前必须完成当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如果没完成,就别想走结果他发现,这样反而能早点下班,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要学会”断舍离”咱们这个时代信息太庞杂了,要做的事情太多,结果往往什么都做不好我最近开始练习”断舍离”,把不需要的东西、不必要的事情都删掉,结果发现时间多出来很多,心情也好了很多日本作家山下英子说得好:”断舍离不是扔东西,而是整理自己的内心”当你把该扔的扔了,该放的放了,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章 “过度努力”背后的文化因素

咱们人讲究”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这本身没错,但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我观察发现,咱们这个社会对”努力”的推崇,其实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比如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平天下”,要把个人修养放在第一位,而”修身”的核心就是”勤”所以咱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勤奋”,”努力”几乎成了人的一种集体性格我有个朋友,他说他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太努力了”但仔细想想,他说的没错,咱们确实比很多的人更愿意加班、更愿意学习

再比如,咱们传统文化里缺乏”休息”的概念道家讲”清静无为”,但咱们人往往把”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好像不做事就是懒惰其实道家的”无为”是说顺应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干我最近读《道德经》,发现老子其实很推崇”休息”,他说”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少做点反而能得到真谛,做得太多反而会迷惑

西方文化里,”休息”的概念要清晰得多比如教讲”安息日”,讲”安息日”,佛教讲”禅定”,都是强调休息的重要性而咱们传统文化里,虽然有”养生”的概念,但”休息”往往被看作是”懒惰”的表现我有个朋友,他每次跟同事说”我要去休息一下”,都会被同事笑话:”你这是要辞职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