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气候学视角下的天津冬季降水
要说天津冬天为啥少见雪,咱们得先从气候学角度扒一扒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天津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和其他北方城市比起来,天津的冬季降水确实少得可怜根据气象局的数据,天津冬季(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同纬度的哈尔滨同期降水量能到150毫米以上这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啊
首先得说说影响降水的几个关键因素温度是头号因素雪的形成需要气温在0℃以下,而且要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天津虽然冬天冷,但并不是那种持续严寒的地区很多时候,白天最高气温都能达到0℃以上,这种”暖冬”现象让雪花难以形成气象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逆温层”,就是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的特殊情况,冷空气被”卡”在地面附近,雪花自然就难以降落了
再说说水汽条件雪的形成还需要足够的水汽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冬季风从内陆吹来,水汽含量本身就比较低加上城市绿化率不高,水汽来源有限,这也给降雪”雪上加霜”我有个气象学朋友跟我说过,天津就像个”抽水机”,把周围的水汽都吸走了,自己却很少回馈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地形天津虽然地处平原,但东南部靠近渤海,海风带来的水汽确实能增加降水概率但这个影响相对有限,更多时候还是被其他因素抵消了就像去年冬天,我住在天津市区,整整一个月没见过雪,但住在东南部靠近海的地方,偶尔还能飘点小雪花这就是地形影响的真实案例
第二章:历史气候变迁与天津冬季降雪趋势
聊完了气候学因素,咱们再看看历史角度天津的冬季降雪情况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查阅天津气象局的历史气象数据,我发现过去一百年里,天津的冬季降雪天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比如1910年到1930年,天津平均每年有10-15天会下雪,而到了2000年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5-8天
这种变化可不是偶然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缩影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升温更快,形成了更多的热低压系统,这些系统会带来暖湿气流,了原本适合降雪的冷空气条件有研究显示,近50年来,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了约3℃,而同纬度的中纬度地区,包括天津,气温上升了约1.5℃
我特意去查阅了天津气象局的《天津气候公报》,上面有个统计很有意思:从1951年到2020年,天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而同期降水量却减少了约20%这直接导致了降雪机会的减少气象学家张建东教授曾指出:”气候变暖就像给大气加了温,雪花这种’娇贵’的降水形式自然就难出现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天津整体降雪减少,但极端降雪事件却有所增加也就是说,偶尔会有几天特别冷,雪下得特别大,但这种情况一年比一年少就像去年12月那场大雪,下了整整三天,整个城市银装素裹,但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少了这就像一个信号:气候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原本稳定的降水模式被打乱了
第三章:城市环境影响与降雪的”抗性”
说到天津冬天少雪,不能不提城市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天津的城市环境对降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气象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城市热岛效应”,简单说就是城市比周边乡村地区温度高,形成了一个”热岛”
我有个朋友是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的教授,他给我解释过这个现象:”城市里到处是水泥、沥青这些深色材料,它们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升温快;再加上各种建筑、车辆、空调都在散热,城市就像个巨大的’器’,温度比郊区高2-5℃”这种温差会导致冷空气在城市边缘形成”爬坡效应”,难以深入市区,自然雪就难形成了
更玄乎的是,城市里的污染物也会影响降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产生的气溶胶会在大气中形成”凝结核”,这些凝结核本来是用来形成雨滴的,但在低温条件下,它们会优先形成小冰晶,而不是雪花雪花形成需要特定的冰晶结构,这些人工凝结核打乱了自然规律,让雪花”难产”
有个真实的案例是2010年那场罕见的天津大雪当时气象部门监测到,市区能见度特别差,空气质量指数爆表,但雪还是下下来了有专家分析说,正是因为空气污染严重,反而提供了大量凝结核,加速了降水过程但这种情况毕竟是例外,更多时候污染只会让雪”难产”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天津的降雪往往”下得快去得也快”有时候刚开始飘点小雪花,没一会儿就变成雨了这跟城市热岛效应也有关系市区温度高,雪花一接触到暖湿气流就融化,根本来不及形成大雪我小时候在郊区长大,经常能看到远处飘着雪,但走到市区就变成了雨,这种体验现在越来越少了
第四章:水汽输送路径与天津的”雨雪之争”
说到天津的降水,还得谈谈水汽输送路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气象学家把水汽输送分为三个主要路径:太平洋水汽、大西洋水汽和内陆水汽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部,理论上可以从这三个方向获得水汽
但实际情况是,太平洋水汽主要影响东部沿海,天津得到的份额并不大大西洋水汽要绕道西伯利亚,再折向东南,路径长,水汽消耗大,到达天津时已经所剩无几真正对天津冬季降水有影响的,主要是内陆水汽,也就是从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吹来的冷空气
但这个路径也不是那么稳定有时候冷空气会直接南下,带来雨雪天气;有时候冷空气会绕道东移,天津就变成了”雨区”气象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南支槽”和”北支槽”的博弈南支槽带来暖湿气流,容易形成降水;北支槽带来干冷空气,则不利于降水
我有个气象爱好者朋友,专门研究天津的降水规律他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天津的雨雪天气往往伴随着’气旋’活动当东亚大槽位置偏东偏北时,冷空气势力强,容易形成降雪;而当大槽位置偏西偏南时,暖湿气流占优,天津就下雨了”根据他的统计,近十年里,天津的雨雪天气中,有60%是受到东亚大槽位置的影响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天津的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降水只占全年总量的10%左右,而夏季却能占到70%以上这跟水汽输送路径有关夏季副热带高压强大,水汽通道畅通;冬季副热带高压北退,水汽输送受阻,降水自然就少了就像去年冬天,整个华北地区都出现了”暖冬”现象,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导致降水稀少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
聊完了自然因素,咱们再谈谈人类活动的影响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活动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改变着地球的气候系统,而天津的冬季降雪减少正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首先得说说温室气体排放工业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能源消耗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不低虽然单个城市的排放量看起来不大,但积少成多,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容忽视
再说说土地利用变化天津的城市扩张、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反照率(也就是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城市表面比自然植被反射太阳辐射能力强,导致城市温度更高,这又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了降雪的形成有研究显示,如果天津周边的植被覆盖率提高20%,市区的冬季温度会下降1-2℃,降雪机会可能会增加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空气质量前面提到过,污染物会干扰降雪的形成,但更严重的是,空气污染会改变云的微物理过程云中的水汽本来可以形成雪花,但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