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寡人”这个称呼说起”寡人”,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或者干脆把它和皇帝划上等号但实际上啊,”寡人”这词儿背后可大有学问呢它既不是简单的谦称,也不是纯粹的敬称,而是一种古代帝王自称为”寡德之人”的特定称谓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周朝,后来被历代帝王沿用,但不同朝代、不同帝王的用法又有所区别今天呢,我就以”寡人”为中心,跟大家好好扒一扒这个称呼的来龙去脉,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章 寡人的起源与词源分析
说起”寡人”这称呼,咱们得从词源上先搞明白寡人,顾名思义就是”寡德之人”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寡”字本意是”少”,”寡人”连起来就是”德行浅薄的我”这可是个典型的自谦之词,但有意思的是,它偏偏又是帝王们最常用的自称之一
根据《尔雅·释诂》的解释:”寡,少也”《诗经·大雅·烝民》里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既明且哲,不辱君命……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这里的”寡”就是指年老无妻或无夫的人但到了周朝,者们开始用”寡人”来自称,这可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周朝的者们特别讲究”德治”,他们认为自己受命于天,但德行有限,所以要用”寡人”来自谦比如周武王在《尚书·牧誓》里就自称”予一人”,周公在《尚书·大诰》里也常用”我”或”予”到了周成王时期,开始出现”寡人”的用法据《礼记·玉藻》记载:”天子自称曰予一人,上公自称曰仲父,天下之诸侯自称曰伯父,其卿大夫自称曰先生,庶人自称曰寡人”这里把”寡人”定位为诸侯的自称
但真正让”寡人”成为帝王常用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那时候,各国君主为了显示自己的”谦德”,纷纷使用”寡人”自称比如《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梁惠王自称”寡人”,问孟子如何才能使民加多司马迁在《史记》里也多次记载战国诸王自称”寡人”
从词源上看,”寡人”其实是个典型的谦称但奇怪的是,那些最威严的帝王偏偏要用这种自谦的称呼,这其中就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微妙之处帝王们通过自称”寡人”,一方面显示自己德行有限,需要上天保佑;另一方面又暗示自己君临天下,受命于天,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反映了帝王们既想显示自己的权威,又害怕失去民心的复杂心态
第二章 寡人在不同朝代的演变
“寡人”这称呼虽然起源于周朝,但在不同朝代,它的用法和含义又有所变化咱们来具体看看各个朝代的情况
第一节 汉朝:寡人的功能
汉朝建立后,”寡人”继续被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汉朝皇帝对”寡人”的用法更加灵活一方面,他们保留了这个称呼的自谦意味;另一方面,又通过其他方式来强化皇权
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多次自称”寡人”但与此他又通过”朕”这个称号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据《史记》记载,刘邦称帝前自称”臣”,称帝后自称”朕”,而作为诸侯王时则自称”寡人”这种灵活的用法,体现了汉朝皇帝对帝王自称的深刻理解
汉武帝时期,”寡人”的用法又有变化一方面,他仍然自称”寡人”;另一方面,又通过封禅、改元等仪式来强化自己的天命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在封禅大典上自称”寡人”,但同时又宣称自己受命于上天,可以”改正朔,易服色,封泰山,禅梁父”
第二节 唐朝:寡人的文化意涵
唐朝时期,”寡人”的用法相对减少唐太宗更喜欢自称”朕”,而把”寡人”留给一些比较次要的场合但唐朝对”寡人”这个称呼的文化意涵进行了新的诠释
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太宗在祭祀时仍然自称”寡人”,但解释说:”寡人者,寡德之人也朕虽居九五之尊,然德不配天,故自称寡人”这种解释,把”寡人”从单纯的工具,提升到了文化层面
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寡人”的用法更加少了他在《开元天宝遗事》里自称”朕”,并解释说:”朕者,天下之本也寡人者,德薄能鲜,不足以当此位”这种解释,把”寡人”和”朕”的区别,完全建立在德行上,而不是地位上
第三节 宋朝:寡人的消亡
到了宋朝,”寡人”这称呼基本上就消失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彻底改变了帝王自称的方式他在《宋史·太祖本纪》里,几乎完全使用”朕”来称呼自己,而把”寡人”留给了文学创作
据《宋史·礼志》记载,宋太祖认为”寡人”是周朝的旧称,不符合宋朝的新气象他在正式场合都自称”朕”,而在文学创作时偶尔使用”寡人”这种用法,标志着”寡人”这称呼在上的彻底消亡
但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文人墨客们仍然喜欢使用”寡人”这个称呼比如苏轼在《赤壁赋》里就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里的”寡人”,显然不是指皇帝,而是指作者自己
第四节 明清:寡人的文化遗留
明朝和清朝时期,”寡人”这称呼基本上已经从生活中消失了但它在文学创作中仍然有所遗留比如明朝的《西游记》里,唐僧就自称”寡人”,其实这是作者吴承恩的一种幽默手法
但清朝的《红楼梦》里,贾宝玉自称”寡人”,这就有特殊的意义了贾宝玉是小说里的主角,但他却自称为”寡人”,这反映了作者曹雪芹对传统帝王文化的讽刺贾宝玉的”寡人”,既不是真正的皇帝,也不是真正的平民,而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存在
“寡人”这称呼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工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它从周朝的帝王自谦之词,到汉朝的手段,再到唐朝的文化诠释,最后到宋朝的消亡和明清的文化遗留,这一过程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不断变化
第三章 寡人与朕的区别与联系
“寡人”和”朕”是古代帝王最常用的两个自称,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解这两个称呼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
第一节 称呼的起源与演变
“朕”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说:”朕即位以来,天下治安,百姓乐业,朕心甚慰……朕既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里的”朕”,就是指”我”的意思
而”寡人”的起源,如前所述,最早出现在周朝它是一种自谦之词,表示帝王德行有限,需要上天保佑
从演变上看,”朕”这称呼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而”寡人”则更多地被诸侯使用到了汉朝,”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而”寡人”则被保留在一些比较次要的场合
第二节 称呼的含义
“朕”这称呼,主要强调的是皇帝的权威和地位它表示皇帝是天下之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寡人”则强调的是皇帝的德行有限,需要上天保佑
这种区别,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点一方面,皇帝们要显示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又要表示自己德行有限,需要上天和百姓的支持这种矛盾的心理,就体现在”朕”和”寡人”这两个称呼的并用上
第三节 称呼的使用场合
“朕”这称呼,主要在正式场合使用,比如发布政令、举行大典等而”寡人”则更多地用于非正式场合,比如与大臣交谈、进行文学创作等
比如汉武帝在发布政令时自称”朕”,而在与大臣交谈时则自称”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