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那些形容人肮脏的成语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揭秘那些形容人的成语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咱们平时说话或者看小说,总会遇到一些形容人特别”不干净”的成语,比如”衣冠”、”其貌不扬”什么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成语是怎么来的它们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呢其实啊,很多成语的形成都跟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甚至是当时的法律制度都脱不了干系今天我就带大家钻进历史的老鼠洞里,看看这些”脏兮兮”的成语是怎么一步步被创造出来的,顺便也看看它们反映了古人是怎么看待”脏”和”美”的

第一章 “衣冠”的由来:古代的着装密码

要说形容人又脏又丑的成语,”衣冠”绝对是 top 级选手你一听这名字就感觉特恶心,怎么把和衣冠放一块儿呢其实啊,这成语背后藏着一段古代的着装史

我第一次听到”衣冠”这个词,还是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当时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也用了这个词,形容那些妖怪穿着奇怪的衣服,看起来又脏又丑但你知道吗在明朝,”衣冠”其实是的尊称这简直跟现在的”高富帅”反着来啊

据我查到的资料,明朝的上确实绣着各种动物图案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比如一品文官是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雁,五品是鸾鸟,六品是鹌鹑,七品是鸿鹄,八品是鹧鸪,九品是练雀武官呢一品是麒麟,二品是狮,三品是豹,四品是虎,五品是熊,六品是彪,七品是犀牛,八品是犀牛,九品是象

你想想,在古代,这些图案可是有严格等级的普通老百姓要是敢穿这些图案,那就是谋反但就是这样一套”尊贵”的,到了现代人的眼里,就成了”衣冠”——衣冠楚楚,但本质跟没两样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重视的着装他本来是和尚出身,深知形象的重要性他规定,的补服颜色和图案都有严格规定,一品红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青袍绣孔雀,四品绿袍绣雁,五品普青袍绣鸾鸟,六品绯袍绣鹌鹑,七品青袍绣鸿鹄,八品皂袍绣鹧鸪,九品青袍绣练雀

有趣的是,这些图案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干净”的象征比如仙鹤代表高洁,锦鸡代表文雅,孔雀代表吉祥但到了后来,这些图案就成了贬义词,尤其是锦鸡和孔雀,在民间传说里常常被描绘成妖精的化身

我特别喜欢看古代的影视剧,每次看到穿着这些”图案”的补服,都觉得特别违和但现在想想,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种审美他们把最美丽的动物绣在衣服上,作为身份的象征这就像现在的名牌包包,LV 上的老虎头在设计师眼里是艺术,但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就是”野兽”的标志

有意思的是,这种”脏兮兮”的成语,在古代其实是褒义词这反映了语言的发展是会随着社会观念变化的就像”土财主”这个词,在古代是骂人的话,现在倒成了形容朴实有钱人的褒义词

第二章 “其貌不扬”的真相:古代选官的审美标准

“其貌不扬”这个词,我小时候一直理解为”长得不好看”但后来我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代选官的奥秘咱们现在看人,主要看长相、身材、气质这些外在的东西但在古代,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更看重内在的才华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读《世说新语》的时候里面记载了好多当时名士的外貌特征比如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谢安”风神清朗”,郗鉴”有倾城之色”等等你会发现,这些被当时人奉为圭臬的名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英俊潇洒

《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特别有意思说的是郗鉴要为儿子郗昙挑选女婿,就派了一个黄门去王导家选人王导家里有二十多个年轻子弟,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在东厢房里列队黄门回去报告说:”看见许多年轻人都很英俊,但不知道谁最合适”郗鉴说:”他们都在东厢房里,您只管看谁在东边,谁就是最合适的人选”结果黄门回去报告说:”东边那位穿着白练裙的年轻人,神采特别与众不同”后来才知道,这位年轻人就是王羲之

你看,郗鉴选女婿,根本不管长相,只看气质王羲之当时二十多岁,可能长得并不出众,但他的书法已经很有名了这说明在古代,才华比外貌重要得多

但为什么后来”其貌不扬”就成了形容人长得不好看的贬义词呢这其实反映了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人追求”魏晋风度”,强调内在的才华和气质,而不看重外在的长相但到了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外貌在选官中的重要性逐渐提高

我特别喜欢看古装剧里的选景比如《甄嬛传》里,皇上选妃,首先看的就是长相长得好看的可以直接入选,长得一般的可能就要经过多轮考验这其实反映了唐宋以后选官制度的变化——外貌成了重要的参考标准

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其貌不扬”有时甚至是褒义词比如《后汉书》里评价黄宪”其貌不扬,有德器”,意思是这个人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品德高尚这说明在古代,”貌不扬”和”有德行”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但到了现代,”其貌不扬”就完全成了贬义词这反映了语言的发展是会随着社会观念变化的就像”土财主”这个词,在古代是骂人的话,现在倒成了形容朴实有钱人的褒义词”其貌不扬”也是一样,从褒义变成了贬义

第三章 “不修边幅”的误解:古代文人的真实生活

“不修边幅”这个词,我小时候理解为”不讲究卫生”但后来我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代文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咱们现在认为”不修边幅”是贬义词,形容人邋遢不整洁但在古代,很多著名文人都是”不修边幅”的,这反而成了他们才华横溢的证明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读《世说新语》的时候里面记载了好多当时名士”不修边幅”的故事比如王羲之”坦腹东床”,谢安”不拘小节”,陶渊明”疏狂不羁”等等你会发现,这些被当时人奉为圭臬的名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整洁

《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特别有意思说的是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居住时,经常在东边池塘边散步,看到有老婆婆在晒粮食,就停下车去问:”这些粮食是谁的”老婆婆说:”是我的”王羲之就问:”可以卖给我吗”老婆婆说:”可以”王羲之就买下了这些粮食回家后,家人问他买了什么,他说:”买了老婆婆的粮食”家人都很惊讶,问他怎么买粮食的,他说:”我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她就把粮食送给我了”这个故事里,王羲之的形象完全不是”不修边幅”,而是倜傥

但为什么后来”不修边幅”就成了贬义词呢这其实反映了社会对文人形象的要求变化在魏晋时期,文人追求”自然”,强调个性,所以很多文人都是”不修边幅”的但到了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文人需要面对考试和,所以整洁的形象变得很重要

我特别喜欢看古装剧里的文人形象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虽然出身富贵,但经常不拘小节,穿着脏衣服,头发乱糟糟的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修边幅”,但在现代人看来,却是一种”另类”的美这说明”不修边幅”的定义是会随着时代变化的

有意思的是,在古代,”不修边幅”有时甚至是褒义词比如《晋书》里评价阮籍”不修边幅,率性任真”,意思是这个人虽然不讲究外表,但本性纯真这说明在古代,”不修边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