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可是相当有意思的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读古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总会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读音问题比如李白那首著名的《望天门山》里的“渚清沙白鸟”,很多人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都会读成“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觉得这读音怎么那么别扭呢但实际上,这首诗的正确读音是“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也就是“zhǔ”要读成上声,听起来是不是顺口多了今天我就要带大家一起揭开这个读音之谜,看看为什么“渚清沙白鸟”原来如此简单易学
第一章:唐诗《望天门山》与“渚清沙白鸟”的读音之谜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描绘出了天门山壮丽的景色这首诗的原文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渚清沙白鸟飞回”其中“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可以说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画面感极强,但如果读音不对,整个意境可能都会大打折扣
很多人第一次读这句诗的时候,可能会把“渚”读成“zhǔ”,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普通话中,“渚”的正确读音是上声,也就是第三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汉语的声调系统来理解汉语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在普通话中,“渚”字属于上声,发音时声调是从中往上升的,听起来就像我们平时说“你”的时候,如果用比较委婉的语气,就会把“你”读成“nǐ”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误读“渚”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汉语中,上声的发音比较特殊,很多方言中上声的发音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北方一些方言中,上声可能会被读成类似第二声的音再加上“渚”这个字本身就不常用,很多人平时接触的机会不多,自然就容易读错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读音,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的划分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在《切韵》等古代韵书中,“渚”字属于“上声”部,发音和现代汉语的上声有相似之处到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调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渚”字的上声读音特征还是保留了下来我们今天读“渚”的时候,应该读成上声
除了从声调系统来理解,我们还可以从字形和字义的角度来辅助记忆“渚”字左边是“氵”,右边是“者”,意思是水中的小块陆地这个字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里的“山岛竦峙”就是指山和小岛高高地耸立在水面上,这里的“峙”字和“渚”字的用法有相似之处,都是指水中的陆地
再比如王维的《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的“深林”就是指幽深的树林,和“渚清沙白”中的“清”字一样,都是用来形容景色的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的意境和读音
第二章:古诗词读音的普遍问题与“渚清沙白鸟”的特殊性
古诗词的读音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望天门山》这一首诗,而是很多古诗词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杜甫的《登高》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和李白的那句几乎一模一样,但很多人读的时候还是会把“渚”读错
为什么古诗词的读音这么难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有很大的差异在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比现代汉语要复杂得多比如在《切韵》中,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每个声调下面又分上、去、入三个声调,一共是十二个声调到了中古时期,声调系统又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现代汉语只有四个基本声调,所以很多古诗词中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读音了
很多古诗词中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了比如“渚”字,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出现在古诗词中,其他场合几乎用不到,所以很多人自然就容易读错再比如“竦峙”的“竦”字,除了在《观沧海》现,其他场合也很少用到,很多人就会读成“sǒng zhì”,其实应该是“sǒng zhì”
第三,古诗词的读音还受到方言的影响在不同的方言中,同一个字的读音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在北方方言中,“渚”可能会被读成类似“zhǔ”的音,而在南方方言中,可能会被读成类似“jǔ”的音即使是在境内,不同地区的人读古诗词时,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读音
那么“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为什么又比较特殊呢主要是因为这句诗中的字都比较常用,但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读音又比较特殊比如“渚”字的上声读音,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而“清”“沙”“鸟”“飞”“回”这些字虽然常用,但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读音也需要特别注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古诗词中类似的例子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的“萋萋”就是指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和“渚清沙白”中的“清”字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来形容景色的但很多人读的时候,可能会把“萋萋”读成“qī qī”,其实应该是“qī qī”
再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绿肥红瘦”形容的是海棠花的状态,和“渚清沙白”中的“清”字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来形容景色的但很多人读的时候,可能会把“绿肥红瘦”读成“lǜ féi hóng shòu”,其实应该是“lǜ féi hóng shòu”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的读音问题确实比较复杂,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积累和练习但幸运的是,很多古诗词的读音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轻松解决很多读音难题
第三章:“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正确读音与意境之美
那么,“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的正确读音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声调的角度来看,“渚”是上声,也就是第三声;“清”是阴平,也就是第一声;“沙”是阴平,也就是第一声;“白”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鸟”是上声,也就是第三声;“飞”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回”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这样一组合,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节奏感
从字形和字义的角度来看,“渚”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清”是清澈,“沙”是白色的沙子,“白”也是白色,“鸟”是鸟,“飞”是飞翔,“回”是回旋这样一组合,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清澈的水中,白色的沙滩上,鸟儿在回旋飞翔这个画面是不是很有诗意
再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余从横塘还,既出,则天乐甚,歌呼相属余音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