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导读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首经典的古诗,它们分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及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本课的主要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孩子们可以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古诗,感受其中的壮丽景色。在《望天门山》中,我们可以领略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我们可以欣赏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不同风姿;在《望洞庭》中,我们可以月夜遥望千里洞庭,感受湖光山色尽在眼底的美妙。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首古诗。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生字“亦、宜”等5个,掌握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望天门山》。
3. 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这三首古诗。
1.《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教材解析
在这三首诗中,《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则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风姿,诗人用西施来比喻西湖的美景;《望洞庭》则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再现了洞庭湖宁静祥和的美景。
三、古诗学习指导
1. 对于《望天门山》,同学们可以先熟读这首诗,然后结合注释和插图试着翻译。比如,“天门山”指的是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楚江”指的是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
2.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学们可以结合插图和注释来翻译这首诗的意思。
3. 学习《望洞庭》时,同学们可以通过想象诗中的景色来理解诗意。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在眼前。
四、字词学习
在本课中,孩子们需要认识7个生字,其中有两个是多音字。还需要会写13个字。同学们可以通过图片学习字音。需要注意的是,“未”字上横短、下横长,不要写成期末的“末”;“孤”字的右半部“瓜”第三画是竖提。
五、课后题解析
语文书75页第一题要求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会默写《望天门山》。同学们在朗读时可以根据老师划分的朗读符号来练习。
对于课后第二题,同学们在翻译诗句时,首先熟读诗歌,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插图和注释来试着翻译。比如,“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翻译为“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快速驶来”。
